“以前我家住在半山腰上,出门就爬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村组路四通八达,吃、穿、住、行样样都好。”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70多岁的村民储正明说,他对这样的田园生活很满意。
“十年前,村里办公桌椅都参差不齐,一到开会就到处借凳子。村里连电费都交不起。”村党支部书记胡志东对过去的贫困现状记忆犹新。
2004年,原上舍村和下舍村合并成板舍村,全村有19个村民组,643户,2567人,劳动力1240人。并村后除留下30万元债务外,一无所有。
如何改变落后面貌?村党支部一班人走出去学习,从失败中汲取教训。2005年底,板舍村大胆改革,实施林地流转获得40万元的林地租金,成功赚得村集体的第一桶金,一下子偿还了30万元的村级债务,之后又通过流转土地发展1000多亩桑园和有机茶园,村级集体经济逐年增加。
2013年9月,村党支部又摸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山林土地作为经营性股份入股并参与经营管理,当年村集体获得分红收入2.5万元,2014年收入7万多元。2015年村集体经营总收入达40多万元,从前的债务村变成了富裕村。
村党支部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茶、桑、果、菜产业。为尽快统一思想,胡志东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多次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特色经济。到2014年,全村老百姓的土地全部实现流转,初步形成山顶茶桑,山腰果蔬,山下香榧的农业产业格局,共发展茶园1000亩、桑园500亩、高山蔬菜600亩、水蜜桃1000亩、香榧育苗基地200亩,建立时令蔬菜示范园300亩,年产蔬菜130万斤,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100元。截至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
村民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提高了。近三年来,村党支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新修村级水泥路6公里,让所有农户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投资2.8万元在道路沿线和居民集中生活区添置88个垃圾桶,实现村容长效保洁;投资100万元,对村里主干道路实行5米宽硬化,联户路3.5米宽硬化,硬化广场10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筹资18万元,栽插黄杨、紫薇、桂花树3000株,对村庄进行绿化;投资42万元,建成农民休闲健身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如今,板舍村是远近文明的样板村,被评为国家旅游重点村、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安庆市生态示范村、安庆市扶贫开发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