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有2000余家餐饮商铺入驻外卖平台,这些外卖商铺迅速火爆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如影随形
只需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有美食送上门。近两年,“互联网+”催生出的新型业务——网络订餐备受青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00余家餐饮商铺入驻外卖平台。这些外卖商铺规模不一,品种繁多,大范围覆盖,迅速火爆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如影随形,由于监管对象是“看不见的商家”,监管工作面临新的难题。
2000家餐饮商铺可网上订购
每到饭点,打着醒目招牌的外卖送餐员就穿梭在大街小巷。对此,家住迎江区程墩路北四巷的张翠华老人并不稀奇。“两年前觉得新鲜,那时候送饭的不多,现在不一样了,几乎天天都有,而且是送到家门口。”张翠华老人的感受就是全市网络订餐业务发展的一个折射点。近两年,我市网络订餐业务风生水起,以迅猛发展的势头与实体店展开激烈竞争。据市食药监局统计,目前,全市已有2000多家餐饮店入驻外卖平台,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今年25岁的杨蕾从外地来安庆工作,平日里一个人居住。“很少做饭,大部分都叫外卖,不用出门,又快又方便。”在她的美团外卖APP的记录里,一个月就有19条订单记录。胡美华在迎江区程墩路经营着一家瓦罐煨汤店,一开始,他对延伸外卖业务并不看好。“要雇专门人员派送,还要多一双眼盯着订单,麻烦。”但当别家外卖生意逐渐红火起来,胡美华意识到外卖已成大潮流,也加入到队伍中来。如今,外卖业务撑起店里营业额的半边天。
微信、QQ等社交媒体也成了订餐的另一种渠道。8月28日下午,记者打开微信,搜索“美食外卖”等字样,弹出几十条美食推荐公众号。记者进入一家蛋糕店的主页,与店主通过微信交流,三天后,送货上门。这是一家家庭作坊式面包店,客户渠道来源于微信、QQ等推广。利用社交媒体搭建外卖平台俨然也成为一股热浪。
监管盲区令人担忧
在网上外卖迅速火爆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如影随形。
“曾在外卖里吃出一根头发,但回去找商家解决很麻烦,就不了了之。”“外卖缺斤少两,例如点同等价格的水果,但就感觉比平时少一点,但懒得去追究,想着就算了。”“看不到店铺,更没有相关证件,难免为卫生环境担忧。”走访过程中,记者接到不少消费者的投诉。外卖产业链延伸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接踵而至,餐馆信息虚假、无证经营、加工环节简单、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令人担忧。
记者浏览外卖平台时,商家从事餐饮销售的资质等安全信息都无从知晓。除了地址、经营种类、客户评价等内容,想要佐证店铺的合法性和正规,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据市食药监局食品消费科负责人介绍,网上订餐由于不直接面对消费者,难免存在以次充好,黑作坊混迹其中的现象,所以存在监管漏洞,增大了监管难度。而相较于网络订餐APP,在社交平台上售卖餐饮的微信号,由于取证难,更难保障食品安全。
打出整治组合拳
对这种新生事物,如何加强管理,也成为市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市食药监局表示,自去年以来,我市开展了针对网络电商销售平台的监管,今年4月份已经向例如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销售平台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商家才能进入平台,不符合资格的商家要立刻下线。目前我市通过这些外卖APP已查处了上百家涉嫌无证经营的商户。
去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网络食品交易纳入监管范畴,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并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因此,我市打出组合拳,对网络销售食品进行专项整治。不仅完善监管制度与机制,建立了以食药监局为主,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还建立食品源头追溯机制,对线上线下餐饮经营企业形成一体化监管。同时建立入网经营户登记记录制度,每月报告;开展自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经营户立即清理下线。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今年8月24日至26日,市食药监局组织开展了食品药品“网剑”四号行动,进一步打击利用互联网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行为,净化网络购物环境,维护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