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画记,记下了汤天池流亡芜湖学徒打铁拜师学画的生活情景;
铁画记,记下了汤天池以铁为墨以锤当笔研制铁画的传闻逸事;
铁画记,记下了汤天池与师妹之间的情缘;
……
《铁画记》作为芜湖县黄梅戏剧团代表作参加了2013年安徽省新剧目汇演。演出在合肥大剧院连续上演了两场,每场观众反响都很热烈,并获得评委一致好评。
数月过后,回想起当初演出的情景,戏剧团团长、汤天池扮演者曹帮萍仍然非常兴奋,“这部戏的成功演出,终于圆了我们剧团一个原创梦”。曹帮萍摘下帽子,摸着头顶刚长出的发茬说,“为了女扮男装演好汤天池,我这一头长发都剪了。”
汇演成功
“张打铁,李打铁,一天到晚打不歇。一打打到正月正,家家门口挂红灯……”一首轻快的童谣声后,灯光渐渐亮起,舞台远处水天一线,白帆点点,中江塔、吴波亭隐约可见;近处,堤埂石阶旁一间店铺,火炉、风箱、水桶一应俱全,铁匠张仁孝一家三口正围着火炉打铁。
《铁画记》便在这种有着浓郁芜湖地域特色的场景中开幕。这部剧全长130分钟,共分为八场戏曲,主要演员有10人,如果算上群众演员,同时登台最多时可达到近三十人,“这么多的演员同时登台,在黄梅戏表演中是非常罕见的。”
整部戏剧主线明晰,讲述清顺治年间,汤天池流落到芜湖,被铁匠张仁孝收做徒弟。他在打制常用铁器的同时,暗自打些兰草、竹枝等小铁花,以实现再创新技的愿望。多年相处,汤天池与师妹棠梅相互倾心,却屡遭恶霸县官胡文瑞从中作梗。画家萧云从收汤天池为徒,并赠送画稿助其创作铁画。几经周折,汤天池倾心创造,终于研铁为墨、揉铁作画,打成了绝妙无穷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此后,汤天池首创的铁画博取多铎王爷高度赞赏,从此进了京城,逐渐享誉四海,传承至今。
戏剧中,汤天池憨厚老实,勤奋执着,为了创作铁画义无反顾;萧云从秉性正值,爱材惜材,成为汤天池铁画创作中的良师益友;铁匠张仁孝敦厚淳朴,棠梅善良勇敢,胡文瑞卑鄙奸诈,沈大脚唯利是图……一个个有着鲜活性格特点的人物共同演绎着跌宕起伏的情节。
“演出很成功,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只要一提到在合肥的汇演,曹帮萍便喜形于色。
剧团发展
厚积薄发,是《铁画记》能够成功展演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支地方民营剧团,创作一两部小折子戏似乎并不困难,但对于这部演出时间长、参演人员多、道具场景复杂的“大戏”来说,足以彰显这一剧团的经济实力与演员能力。
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国营剧团到现在年演出400多场,收入100万元左右的民营剧团,20多个冬去春来,曹帮萍和芜湖县黄梅戏剧团所走过的坎坷与波折不计其数,其间的艰辛与坚守终将凝炼成一句句唱腔,在舞台上方荡气回肠。
回首往事的艰辛历历在目,但取得的成绩同样有目共睹。在曹帮萍与团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先后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省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全省百佳剧团”“全省民营文化百强企业”等称号。
如今的芜湖县黄梅戏剧团长年流动演出于苏浙赣鄂鲁皖等地的基层农村,为当地群众送去了丰富多彩的剧目。他们排演的68部100多本“适销对路”的优秀剧目,如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移植剧目《雁门关》《春江月》、编创剧目《宝扇奇缘》《汉阳登基》、连台本剧目《三请樊梨花》《狸猫换太子》,都深受当地观众欢迎。
对于剧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曹帮萍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和专业剧团相比,我们团在演出技能上还存在不足,原创力量还太弱了。”
原创情结
“原创能力不足”,这是曹帮萍心中的一个症结,她深知,这同样是大部分民营剧团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的瓶颈。如何突破?除了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外,优秀的剧本是可遇不可求。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演自己创作的戏呢?”这是曹帮萍经常问自己的一句话,虽然,在演出中对于成名戏剧也有一些改编,但毕竟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原创。
2012年,曹帮萍将自己的疑惑向市文化委反映,希望能通过相关部门寻找到一些优秀的剧本。铁画记,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和曹帮萍结下了不解之缘。
《铁画记》是市剧目创作研究室一级编剧徐国华在2011年完成的一部新剧,题材从史实的角度,讲述了铁画师祖汤天池创作铁画的过程。
“铁画不仅是我国艺术方面的瑰宝,也是芜湖的一张名片,如果我们剧团能够将这部戏排好,带到各个地方演出,不仅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很好地宣传芜湖的铁画艺术,这是多好的事情。”曹帮萍思忖良久,最终定下了与徐国华的这次合作。
剧本诞生
题材敲定之后,曹帮萍兴奋地将徐国华的作品带回剧团,并着手开始准备编排。但是,随着对剧本故事情节的了解深入,又一个问题摆在曹帮萍的面前,“剧本要改,大改。”
曹帮萍对剧本仔细揣摩后,结合多年从事黄梅戏演绎经验,对剧本提出了两方面的修改意见。一方面是精简内容。原来,在黄梅戏表演中,一部剧的唱词不宜超过400句,“唱词太多不仅增加演员的困难,还拖延了演出的时间,显得冗长。”但是,原来的剧本唱词将近翻了一倍还多,这已经超出了黄梅戏表演的范围。
另一个方面,便是原创剧本基本是按照史料创作,虽然对于汤天池的刻画比较详细,但是故事缺乏戏剧冲突。“舞台剧和电视剧有区别,它需要在一部剧里将完整的故事情节讲述给观众,同时要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不然没有高潮,会显得平淡无味。”曹帮萍认为,原创剧本讲述汤天池流亡芜湖后被铁匠收为徒弟,后与画家萧云从相遇,到相互帮扶创作出铁画这一系列的故事之间,缺乏扣人心弦的转折,不利于舞台表演。带着这两点疑惑,曹帮萍再次找到了编剧徐国华,希望能将剧本进行修改。
修改剧本的过程异常繁杂,为了便于修改,曹帮萍特意从北京聘请了知名编剧书馨与导演沙爱龙,并在宣城市郊的一处农家庄院里租住了几间房,没日没夜地改。一个月的时间,黄梅戏《铁画记》的剧本终于完成,前后一共修改了10次。
辛苦排练
剧本终于敲定,曹帮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踵而至的一个好消息又让她异常兴奋。市文化委将《铁画记》作为重点扶持原创剧目报给了省文化厅,并获得批准,省市县三级财政支持60多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将陆续拨付,这更加坚定了曹帮萍要精心打造这部剧的信念。
“2013年9月就要去省里进行汇报演出,那时的排练时间非常紧。”排练为期两个月。按照剧团的惯例,每年的7月是剧团的休整期,团员们可以享受一个月的假期,但是《铁画记》的演出日期临近,为了排练,曹帮萍不得不取消放假。8月,按照原计划,剧团就要赶赴江浙一带的农村演戏,同样为了排练,曹帮萍放弃了演出,“一个月不演出就损失了十几万的收入”。
两个月的排练里,恰巧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参演人数多,要求场地宽阔,剧团里原有的排练厅只能弃之不用,全部人员头顶烈日,在剧团里的篮球场练习。“那段时间真是非常辛苦,傍晚在水泥地上洒满水后,团员们就打着赤脚练习”,在曹帮萍记忆里,两个月下来,包括自己在内,不知多少人脚上都磨出了水泡。“沙导临走前和我们开玩笑说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
高价试演
两个月的排练就在这样的条件里接近尾声,离汇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曹帮萍的心中越来越忐忑不安,“毕竟不是专业剧团,演员们缺少大舞台的演出经验。”为了让演出万无一失,曹帮萍还是决定,提前试演一场。
曹帮萍联系了在宣城市的几个票友,请他们帮忙,看能不能在宣城市红星礼堂进行一场试演。经过朋友的帮忙,最终敲定了时间和场地价格,“太贵了,两天就是10万。”得知租用场地价格如此高昂,剧团里的同事纷纷劝说曹帮萍不用试演,她犹豫了很久,决定一定要花这笔钱,“大伙体谅我,想让我省下这笔开支,但不试演心里实在没底,当时我觉得这钱一定要花。”
确定下演出的时间后,曹帮萍特意打招呼,试演两场不做宣传,不挂海报,不卖票,只是通过票友介绍,邀请了近百位观众。
“两场演下来,看到台下观众的反响,我心里顿时踏实了。”演出结束后,曹帮萍又对剧本进行了一些细节方面的修改,终于将剧目完全确定。
《铁画记》首次成功演出,极大地增强了曹帮萍的信心,接下来,她想对个别细节处再作修改,打算从2014年的1月开始,在芜湖县境内巡回演出,让本地的村民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