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是有“中国房地产行业权威第一刊”美誉的《安家》杂志的创始人,他的公司2016年刚在新三板上市两个月便得到“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的入伙。生于安庆这个文化之乡的刘文斌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他文质彬彬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敢于冒险的心。
辞掉“铁饭碗”凭笔从商
1985年9月,刘文斌从太湖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大学毕业后的刘文斌,先是到成都无线电厂做了整整半年的实习工人,与一群年轻的女工们一起干着同样任务额的纯手工活,一年以后,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试进入四川省委工作,两年以后辞去“铁饭碗”下海,从此开启了他二十多年传奇的商海生涯。
在成都电视台,他开始接触经营并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二十多岁的刘文斌与北师大的几位学长一起投资创立了《成都商报》。当时在报社他主要负责人事、行政、财务,并分管发行。凭借这群年轻人超前的经营思路,仅仅五年时间,《成都商报》便实现借壳上市,成为中国报业第一股,成为中国西部第一、全国排名第二的大报。
挥戈北上“再战京城”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尽管如此,后来由于《成都商报》被收归国有,也由于几个主要创办人在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刘文斌选择离开了这个他一手参与创办的报纸,也离开成都,挥戈北上,回到北京,回到了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回北京后的刘文斌决意要办一个完全体现自己风格的媒体,他选择了投资少的杂志并将目光锁定在当时尚属于萌芽状态的朝阳产业——房地产上。
2001年,刘文斌创办安家传媒。2001年7月份,《安家》杂志正式出刊。在创办安家以前,刘文斌没有从事过一天房地产行业,不认识北京任何一个房地产界人士。
决定创办安家,刘文斌调研思考了八个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让自己成为房地产业内的专家。在这三个月内,他每天读不少于三十篇的房地产相关文章,每天实地考察不少于三个的房地产项目。凭借专业知识的快速积累和卓越的文学素养,最初的《安家》杂志可以说被刘文斌一个人一支笔承包,有时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来,写一本杂志还要换四五个笔名。
巧捉机遇开创“风云榜”
《安家》创办后,刘文斌开始充分发挥其策划才华与资源整合能力。“我第一个找的是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可惜合作没有谈成。后来找到了搜狐。”作为一家成立较早的门户网站,搜狐网在公共领域内的名气颇大,但当时在地产圈内的影响力并不高。
刘文斌与有意扩大搜狐在地产圈内影响力的搜狐网房产频道新任主编一拍即合,敲定了一份由搜狐网和《安家》杂志联合推出排名榜的计划。合作方虽然确定了,但当时的《安家》和搜狐网在地产圈内都缺乏影响力,如何获得圈内认同成为又一难题。
“搜狐和《安家》当时在房地产圈内都没什么名气,但是我策划创建了一个强大的评审团。”刘文斌以请“京城十大代理行”做评委的名义请来了伟业顾问、中原地产等行业巨头,又将当时全北京最红的二十名地产知名记者聘为评委,正是这个庞大的评审团让这份榜单得到了业内的重视。经此一役,《安家》杂志一炮走红,奠定了在地产圈内的位置,开始了在中国房地产界叱咤风云的黄金岁月。
顺势而为成功转型
走上正轨的安家公司随着《安家》杂志成为业内权威而一路高歌猛进,地产商们总希望在杂志上占据好的版面为新出项目做宣传,也希望通过安家的策划、公关实力和高端渠道开拓能力扩大影响。在外人看来,这本该是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好机会,但作为掌舵人的刘文斌却有不同看法。“我觉得做个小而美的企业挺好的。”众多上门劝他上市的券商都被一一回绝。
然而,到了2013年,随着手机网络的提速,人们愈发接受掌上阅读这种碎片化的快速阅读方式,各大公众号、APP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尽管当时公司的业务正处在高峰期,但刘文斌已然嗅出了危机。开发商投放广告的渠道发生了变化,预算簿上多出了新媒体一栏。与此同时,地产行业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行业产业链上众多服务性的中小微企业举步维艰。
“在中国现在和未来的环境中,小而美的企业已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与环境,所以,我决定转型。”在2013年与2014年交替之际,他决定带领公司上市,走资本市场,并且整合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传统媒体变成传媒科技公司,将《安家》传媒十多年来的资源进一步整合。
“要走在前面,等别人都看到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机会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刘文斌与他的舞台将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