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聚焦 >

岳西:立下脱贫志 甩掉穷帽子

  只有立下脱贫壮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才能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岳西县坚持打牢“扶贫先扶志”根基,让“我要脱贫”成为社会共识。一群自强不息的精神标兵,不等不靠不要,用双手改变贫困面貌。他们的主动作为、积极奉献,营造出“脱贫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同时,涌现出一批敢闯敢拼的“小能人”,带领乡亲们携手并进,推动各类产业抱团发展。

  脱贫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脱贫。

  莲云乡莲塘村村民叶年节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上好日子是他和家人的盼头。自从得知来了扶贫好政策,他便租下一片荒地,发展种植业。由于经验不足,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但他不气馁,坚信荒地能种出“致富果”。如今,果树种植规模已经扩大到100亩。“我家已经脱贫,接下来就是要致富了。”叶年节笑着说。

  一人富了带动一片富。冶溪镇白沙村贫困户胡章松,通过建立家庭农场,发展林下养鸡,实现了年销售收入10余万元,一年多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一人富了不为富,要带动大家一起富。”这是胡章松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通过养殖带动,他帮助1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还有一群人,自己身体残疾,仍然用毅力撑起脱贫梦想。青天乡身残志坚的“电商哥”王志斌就用顽强的精神树立了典范。王志斌是该乡农村电商培训班的一名成员,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终生残疾。平日里靠着拐杖行走,每挪动一步都显得非常吃力。尽管如此,也没能阻挡他创业脱贫的脚步。2015年,王志斌成功开办了一家网店,卖茶叶、香菇、木耳等农产品。今年上半年,仅茶叶一项收入就达万元。

  只有思想观念改变,脱贫致富的动力才能被激活。“贫困户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自从上了贫困榜,我就想方设法挣钱,希望早点脱贫。”黄尾镇平等村44岁的汪秀是一名普通农妇,丈夫外出打工,她留守在家照顾孩子。由于家里底子空、孩子读书压力大,被评为贫困户。为了早日脱贫,她在自家后山圈起了一块空地养起鸡、鹅。今年上半年卖出400多只鸡,赚了近万元钱。“我想开一个大点的养殖场,还想开个农家乐。”汪秀展望着。

  有了脱贫的志气,就有了脱贫的内生动力。这些内生动力源源不断,滋养着一颗颗脱贫的种子,开出一朵朵致富花。

  脱贫光荣氛围日益浓厚

  贫困群众是脱贫主体,他们的思想认识、主观能动性是脱贫关键。因此,营造起脱贫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尤为重要。

  在巍岭乡巍岭村村民王传旺的家里,鲜红的脱贫光荣证挂在显眼位置。“我终于脱贫了,思想包袱没有了,出门见人的底气也足了。”之前,因为供两个孩子上学,家庭困难,王传旺家被评为贫困户。每谈及这个帽子,王传旺脸就红了。王传旺说:“我有手有脚,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不是光荣的事。当时,便一门心思想寻找一条致富途径。”后来,王传旺开始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2016年,按照程序,王传旺主动申请,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用脱贫事迹感染带动其他贫困户,2016年4月,和平乡启动脱贫之星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脱贫要依靠自身努力的观念。“评选脱贫之星,对贫困户脱贫是一种精神动力。”和平乡党委书记王潜林说,每个季度活动都会举办一次,效果十分明显。

  为提高贫困户致富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今年初,温泉镇为861户已脱贫户发放17余万元奖金,并举行颁奖仪式。“受表彰的已脱贫困户,以前都是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致贫。但他们从不放弃,自强自立,努力拼搏,让人心生敬意。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和信心。”温泉镇党委书记包先武说。

  颁发脱贫光荣证、树立脱贫典型、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岳西县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深深鼓舞着贫困群众。

  抱团发展助推精准脱贫

  能人带动是脱贫常见模式之一。能人的示范作用立竿见影,能吸引群众加入产业培育,带动全村乃至全镇产业抱团发展。

  黄尾镇蔡立江是镇上第一个办农家乐的,为让更多人参与,他牵头成立了农家乐协会。截至目前,共发展成员75家。2016年,该镇农家乐总体营业额达1600多万元,还通过结对帮扶帮助45个贫困户顺利脱贫。提起魏岭乡夹河村火热的民宿经济,不得不提带头人储杰。2015年大学毕业后,储杰回到家乡,通过自己的专业所长建立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用“民宿+”模式宣传家乡美景。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众多游客。目前,民宿经济已带动夹河村10多户贫困户脱贫。“我家能脱贫致富全靠民宿,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夹河村贫困户储茂艳依靠这一路径每年增收一万多元。

  茶叶是岳西特色产业之一,而菖蒲镇菖蒲村拥有该县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该村茶叶种植面积近3000亩。但过去一直受零散、小规模因素制约,农民很难靠茶叶增收。为此,菖蒲村村主任王俊来积极联系外地茶商,主张统一发展红茶,实现户户种茶。由于品质优,产品在欧洲市场十分畅销,一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统一种植的好处,菖蒲村贫困户程贤宏深有感触。“跟着大家伙一起种,不用自己摸索,知道怎么种,还不愁卖不出去。”如今,程贤宏每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

  从分散到集约,从松散到紧密,抱团发展的优势显而易见。“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茭白,99%的农户参与种植。”石关乡党委副书记胡通站在茭白基地里介绍,茭白是岳西传统作物,但以前一直没有形成种植规模。近几年,石关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破僵局。“我们为村民提供和培育新品种,并且帮他们分担风险,将200多户的茭白统一收购交给合作社,用冻库储鲜,再统一销售出去。”胡通分析,正因没了后顾之忧,村民才敢甩开膀子干。

  抱团发展,逐步让扶贫产业告别单打独斗的模式,既实现了土地统一流转经营,形成规范化管理,又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益。岳西县无数个敢闯敢拼的能人带领贫困户共同闯市场、共同创家业,最终达到了抱团发展、协作共赢、精准脱贫的目的。

关键词:岳西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