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搬出“穷窝” 朝向幸福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搬迁就成为贫困群众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桐城市在异地搬迁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下大决心、花真功夫让贫困地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让搬迁户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一处处移民安置点的落成,桐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补齐小康短板的大戏正不断上演——

  搬出“穷窝” 朝向幸福

  本报记者 陆 飞 本报通讯员 陈 俊

  想办法、迁得出

  挪出穷窝走新路

  地处深山区的桐城市黄甲镇石窑村,这里山大连绵,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一直以来,村民们从未放弃过上好日子的念想,千方百计向贫困宣战,这其中,就包括易地扶贫搬迁。

  “挪开窝哎,走新路喔!搬下山哎,幸福来哟……”今年10月,石窑村的村民吴向满搬进了崭新的集中安置新房后,走在哪,都要开心地唱几句自己即兴自编的小调。“现在的生活,以前想也不敢想,要不是扶贫搬迁好政策,还不知道要在山里住多久。”吴向满告诉记者,他以前的家是山上的一间土胚屋,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不说,年久失修还面临着倒塌的危险。今年,他搬进了村里新建的楼房山下,不仅水电路齐全,还有路灯、绿化带,“环境优美像别墅,都赶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搬迁就成为贫困群众的必然选择。”桐城市扶贫办主任汪芳年告诉记者,桐城市在异地搬迁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下大决心、花真功夫让贫困地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让搬迁户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2017年,桐城市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309人,按照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各镇、村实际情况,实施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相结合。今年新建集中安置点2个,目前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集中安置的10户37人也已全部搬迁入住。

  “与去年相比,今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度明显加快,政策执行更加规范,机制运行更加顺畅,脱贫措施更加扎实。”汪芳年介绍,近年来,桐城市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工作理念,将思想认识、规划安排、政策设计、工作标准、帮扶措施逐步向脱贫发展聚焦,紧紧守住搬迁脱贫的底线,确保党的好政策完完整整地传递到群众手中、扎根在群众心中。

  建得好、稳得住

  温暖宜居不浪费

  自从得知镇上正在建设集中安置点的消息之后,唐湾镇蒋潭村的村民许世福,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搬迁安置点走一走、看一看,他盼望着新房子能快点建成,好在过年前搬进新居。

  许世福所在的蒋潭村,是一个山多地少、环境恶劣还经常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山区贫困村。每逢下暴雨,村里不少人家都提心吊胆。今年,唐湾镇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像许世福这样的39户141位贫困村民居住条件得以彻底改善。“如今党的政策这么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许世福憨厚地笑着说,根据政策,贫困群众搬迁后旧房必须拆除复垦,起初他对宅基地复垦有顾虑,对今后生活前景有点不自信,现在已完全打消了这样的顾虑。

  “我们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关键环节,下大决心、花真功夫让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实现可持续发展。”桐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桐城市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严把搬迁对象准入关,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所有搬迁户均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票决、镇(街道)审核、市级认定”和“两公示、一公告”的办法予以确认。

  与此同时,严格政策标准,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建住房面积每人不得超过25平方米,补助资金每人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每人0.7万元、省政府专项地方债1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每人0.3万元。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每人4万元,其中市政府长期低息贷款每人3.5万元、专项建设资金0.5万元。

  “我们以宜居宜业的理念推进易地搬迁。在布局安置点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协调、相衔接。”汪芳年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选址上尽可能向镇区中心地段集中,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完善路网体系、布局配套产业。同时,突出设施配套,坚持以安置小区有城镇的水平、就业的条件、可持续增收渠道为原则,建设水、电、路、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能脱贫、能致富

  迁出幸福生活来

  家住桐城市龙眠街道的贫困户刘大姐搬到安置点的新房后,不仅解决了安居问题,还在街道的帮扶下,找到了一份企业保洁员的工作,每月还能挣1000多元的工资。

  解决好贫困户住房问题后,如何才能使之真正能脱贫?

  正值壮年的许世福,搬迁之前由于交通和居住环境的限制,加上要照顾老父亲,收入极其微薄,思想状态低落。如今住进集中安置点的新房后,帮他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加上有了便利的交通,方便销售农产品,许世福便下定决心开始种植中药材(桔梗)。村里不仅帮他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为他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还流转了50亩土地让许世福种植桔梗。预期仅此一项的收益就能达8万余元,而且还带动40余人务工,人均增收500元。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桐城市建立起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长效机制,坚持“搬穷窝”、“换穷业”、“断穷根”并重,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因地制宜地发展成本较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不大和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见效快的后续产业,让每个搬迁户有一个增收项目。同时,开展贴息贷款等金融扶贫,提供创业就业培训,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真正走上致富路。

  石窑村引进浙江安吉客商成立安徽双创公司,流转石窑、葛湾两村的山场600亩,发展安吉白茶;黄铺村引进安徽仙龙湖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流转山场,种植油茶和薄壳山核桃,这些合作社共带动贫困户约1500户5210人,因入社发展,人均多增加收入1000元……在黄甲镇这样一个位置偏远,没有工业基础,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二的乡镇,依托大山的丰富资源,构建特色产业支撑,带领近万贫困山区人口走上脱贫路。

  挪出穷窝走新路,迁出深山幸福来。如今,一些搬迁农户、扶贫对象的后续产业发展初露端倪。“致富能手”、“蔬菜大户”、“养殖大户”、“产业工人”成为新的“代名词”, 过去的贫困户正悄悄向产业发展标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