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阳”财、沾“光”脱贫……这些因光伏扶贫而生的词,其背后是贫困地区借“光”转变扶贫方式,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让更多的贫困户搭上脱贫列车。地处宿松县东部腹地的程岭乡,就抓住精准扶贫契机,巧用荒山滩地资源,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连续25年产生的稳定收益,带动周边70个贫困村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3000元。光伏扶贫电站的建立,就像是给贫困户发了一本活期存折——
盛夏的清晨,第一缕阳光推开了天际,一如既往地普照在宿松县程岭乡这块充满希望的乡土上。
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村民们早已习惯了一天这样的开始,改变开始于2016年。“听说了吗?这头顶上的阳光也能生财咧!”望着昔日一片荒芜的泊湖滩地上建起了一排排连片的光伏太阳能板,橙莲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都要赶来看看这一前所未见的新鲜事儿。
蓝天白云下,走进位于程岭乡橙莲村的50MW光伏扶贫电站,只见漫天遍野的泊湖滩地上“生长”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深蓝色硅晶面板,炎炎烈日产生的太阳能正在这里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以前,庄稼人常说,盼着白天的时间长一些,多种点地、多点收成。现在光伏电站建起来了,就像是给村里的贫困户发了一本‘活期存折’啊。”橙莲村党总支书记张小林笑着说,和橙莲村一样,如今在程岭乡,越来越多的光伏电站,正在“照亮”着贫困户的脱贫之路。
“现在,橙莲村的名气可不小。”张小林告诉记者,橙莲村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电站的规模大、投资大,由江苏华西新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独资建设的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总投资达到了5亿元,占地面积超过1700亩。二是收益大,2017年底两个场区全部并网发电,日发电量28万度左右,将带来每年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70个贫困村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发“阳”财、沾“光”脱贫……这些因光伏扶贫而生的词,如今已是程岭乡借“光”转变扶贫方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搭上脱贫列车的真实写照。村民张贤良,因残疾丧失劳动力,全家失去经济来源。乡村两级干部考虑到他家的情况,第一时间来到张贤良家向其介绍光伏扶贫工程,并帮他在最短时间办完所有手续并安装上网。自从家里安装光伏后,原本每个月家里都要支出几十元电费,张贤良现在不但不用交电费,每个月还能赚几百元。从去年6月至今,张贤良家里已经用光伏发了7000多度电,已收到6000多元电费,减轻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张贤良深有感触地说:“光伏扶贫是一项好工程,非常感谢党、政府给我们带来一条自食其力的生存道路。”
光伏扶贫作为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连续25年产生的稳定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
“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相比,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被誉为‘造血式扶贫’模式。利用太阳光照进行光伏发电,符合绿色、环保、生态主题,又让贫困户能从产业中脱贫。”程岭乡党委书记高治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如何让贫困户早日脱困?程岭乡党委政府在经过深入的考察后,将目光聚焦在光伏产业身上。位于宿松县东部腹地的程岭乡,日照时间充裕,有着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坚实基础。在程岭的大地上“种太阳”,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让电能成为程岭乡脱贫攻坚的不竭之源,不仅可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发展动力,也可以破解不少贫困村集体经济为零的难题。于是,发展光伏扶贫项目成为了程岭脱贫又一项重要举措。
思路一经确定,程岭乡党委、政府立即开始行动。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乡相关部门对光伏项目进行了反复论证。经考察论证,集中式扶贫地面电站具有布点灵活、相对集中、快速见效、方便维护、运行稳定、收益持久等优点,是最适合程岭乡的光伏扶贫项目。
程岭乡抓住精准扶贫契机,一方面巧用荒山滩地资源,享受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带来的收益;一方面打开思路,采取农光互补模式进行建设,适当抬高承载光伏组件的支架,充分利用地面空间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或饲养禽畜,实现框架上清洁电力、框架下结合各村实际高效种植、养殖的立体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利用空间,实现回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