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算算资产收益扶贫账

  资产收益扶贫,形成于精准扶贫战略实践,是股份制理论与扶贫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今年首次纳入我省民生工程。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乡村产业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在实施农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分配机制为村及贫困户带来了资产收益。资产收益扶贫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创举,其机制本身仍在成长。

  产业调结构

  股民领分红

  9月7日上午,在怀宁县小市镇良湖村一家蔬菜种植基地,一片100多亩今年新开辟基地的65个大棚里,已经采收一批蔬菜的土地被追施了肥料,等待第二批蔬菜的栽植。

  这家蔬菜种植基地现有种植规模1200余亩,今年2月,由良湖村集体和这家企业共同出资170万元新辟了这100多亩基地并新建了大棚。作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7月中旬第一批蔬菜采收完毕后,良湖村集体及11名贫困户已经享受了2.4万元保底分红。

  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背景下,今年,资产收益扶贫工程首次纳入我省33项民生工程。这一工程支持县级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下,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财政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实现资产收益。

  “村集体投入的40万元来自上级财政资金,相当于入股了这个新的蔬菜基地,每年都能实现分红。”良湖村副书记夏方生说。

  在今年1月申报资产收益项目时,良湖村选择了2017年进驻该村且运营较好、可确保收益的蔬菜种植企业为合作对象。而实际上,这一资产收益项目实现的也不仅是收益。

  夏方生说,蔬菜基地每年雇用长工三五十人,短工六七十人,尤其蔬菜移栽、采收时期,解决了当地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这一项收益也是不少的。

  合作种植大棚蔬菜、购置农用机械出租、建设番鸭大棚出租、合作种植蓝莓、菌棒加工厂……目前,怀宁县资产收益项目已覆盖9个乡镇的10个村,累计投资817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307万元。

  利用财政资金,实现资产收益,一些村也结合自身的发展实情,申报建设涉农加工、销售项目,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在江镇镇新合村,村部不远处,一条新辟的黄土路前方开阔场地,一个菌棒加工厂正在建设,山坡下是一个个黑木耳种植大棚。

  2017年,新合村利用脱贫产业专项资金建设了30万棒规模的黑木耳种植基地,并交由当地一家家庭农场承包经营,收取承包费。

  “种植黑木耳的菌棒,一根要2.5元,30万棒都是从岳西县买来的,还要算运费,光买棒就花掉了70多万元,而且一根棒子只能长一季。”新合村支部书记何承龙说。

  为了使黑木耳产业在当地形成链式生产,菌棒自产自用、对外销售并扩大现有黑木耳种植规模,新合村申报了菌棒加工厂项目,利用上级财政资金及其他资金150万元建设了一个菌棒加工厂。

  何承龙介绍,厂房7月开建,即将完工。装袋机、蒸汽发生器、液体菌种罐等设施设备也即将建设安装,本月底前就可实现生产。加工厂还是交由那家家庭农场承包运营,每年收取总投资额10%用于村集体及贫困户分红。

  三变重扶贫

  分配有倾斜

  记者了解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大致有两类:一是直接投入型,将可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资产、资金、资源直接投入资产收益平台,合作社、企业等,将股份予以分配,由贫困户依据股份获得收益分配。二是间接投入型,村集体设立扶贫项目平台,获得财政扶贫及专项资金投入,将股份分配给贫困户,然后扶贫项目平台选择一定资质的产业资本并根据其需求量身定做收益性资产,由产业资本每年定期支付租赁费。

  利用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各村以资产入股方式委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实现资产收益,或新建产业项目投入市场,实现资产收益。

  这一农村变革,为各村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也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开辟了扶贫独家板块。

  几天前,良湖村仍兴组73岁贫困户李根节收到了资产收益扶贫300元的保底分红。李根节上了年纪,身体不好,儿子儿媳及孙子孙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享受了多项扶贫政策后,李根节户已于2016年底脱贫,去年他家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但家中有效劳动力不足,经过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李根节户成为此次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受益人之一。

  夏方生告诉记者,在村集体和企业的3年协议期内,村集体入股的那片蔬菜基地每年给村集体保底分红2.4万元,总利润扣除2.4万元后,再按双方4:13的出资比例给村集体分红。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在8月份的村民代表会议上,通过了为30%的重度贫困户分红,户均300元。2.4万元扣除11户分得的3300元,其他用于村集体道路、环卫、水利等公共事业。保底分红之外,年底还有一次分红,村集体和贫困户还有一次收益。

  在资产收益扶贫工程实施中,各村依托产业发展,建立了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和完善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种养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主种养的“四带一自”利益联结模式,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使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除直接分享红利外,当地群众还可以土地入股形式获得地租,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就近通过产业项目务工获得劳务收入。

  在江镇镇新合村,即将投产的菌棒加工厂将对外发包给承包黑木耳基地的家庭农场,承包日期也将和基地承包期统一,村集体每年收取总投资额10%的费用。在这10%的费用中,还要拿出30%给22户贫困户分红。此外,按照和家庭农场的初步约定,加工厂投产后,在一年4个月生产期中,每天用工20人以上,解决一部分本地村民就业。

  菌棒加工厂完工后,根据第三方决算结果,将这一块的投资额折股量化,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确定量化细节,享受分红的贫困户将凭借收益权证书享受资产收益。

  机制正成长

  村民稳脱贫

  资产收益扶贫,今年首次出现在省33项民生工程名单中。资产收益扶贫形成于精准扶贫战略实践,是股份制理论与扶贫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有效助推精准扶贫。

  实际上,这种扶贫模式在我市广大贫困村并不是首次实践。在小市镇良湖村,除蔬菜种植外,还有光伏发电及湖羊、肉牛养殖,都是资产收益扶贫的典型实践,其资金来源于各种渠道。近年,良湖村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分别享受资产收益,平均每户每年收益1000多元。

  夏方生说,以前没有资产收益这一概念,最初这种模式就是为了让村集体获得收益,后来才量化到贫困户。入股分红,和实施主体签订协议一般都是3年。

  以资产入股方式委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或者新建产业项目投入市场,都存在风险问题。

  怀宁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蒋学玲说,资产收益扶贫实施前经过实施主体选择,考虑了产业特点和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从各村申报的共四五十个项目中筛选出了这10个项目,10个村有2个为非贫困村,都建立了收益分配机制。

  在项目实施中,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资金,鼓励优先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购买生产资料等,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

  而无论以哪种形式实施,资金已经转化成实物。在良湖村蔬菜种植基地,夏方生坦言,这65个蔬菜大棚中,有15个大棚归村集体所有,委托企业经营管理。财政资金不是直接入股,而是转为实实在在的资产入股,当企业不能按照协议兑现分红时,村集体有权收回大棚,转给其他经营主体承包,继续实现资产收益,利于规避风险。

  蒋学玲认为,在农村地区,前者多为种植养殖产业,尤其种植方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企业经营以及其他主观因素等,都构成了风险,而后者相对风险较小。因为这一民生工程第一年实施,许多村干部一开始对这一概念也十分陌生,其实施过程相关的风险防控、跟踪问效等系统机制,仍需在探索中继续完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确保到二零二零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创举,其机制本身仍需要成长。

  风险防控机制只是其一,有学者指出,目前,资产收益扶贫存在理论支撑不够、扶贫资源边界不清且持续性不足、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单一化、实施动力不强等问题。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等扶贫资源存在较多的立法和政策限制,制约资产收益扶贫的多样化,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扶贫资源投入多属“资源密集型”,加之资产收益运行的不规范与风险影响,尚未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等,都是需要完善的地方。

  对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资产收益扶贫的理论与体系构建、长效扶贫资产收益公平分享机制构建,建设准入制度,并加强有效监管。

关键词:收益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