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聚焦 >

“反弹琵琶”激活文化一池春水

  她有“文化之邦”的美誉,两千多年前这里是皖国,安徽的简称“皖”也起源于此;

  她有“戏曲之乡”的称号,是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之一,黄梅戏在此地发扬光大。

  她,是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古城安庆突破“先把经济做大,再补文化课”的旧路子,坚持文化先行,“反弹琵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发展一池春水,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正在崛起,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有序改革

  激活“有戏安庆”创造活力

  这个9月,坐落在安庆莲湖岸边的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很忙。

  9月8日晚,参加“皖藏同心·筑梦山南”2018年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演出;

  9月9日晚,应中国科技大学特别邀请,携新创黄梅大戏《邓稼先》走进科大进行专场演出;

  9月10日,“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走进安徽大学校园,韩再芬和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董成共同演绎的京黄交响曲《中国红》作为压轴曲目上演;

  9月12日,黄梅大戏《仲夏夜之梦》作为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首场剧目在黄梅戏艺术中心上演……9月27日,《邓稼先》还将献演本届艺术节开幕式。

  马不停蹄,是2005年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成立以来的常态。

  2005年底,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黄梅戏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韩再芬的品牌效应,成立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由韩再芬担任院长,当时再芬剧院只有50个人,1000元的资金。到2007年,再芬剧院便靠着这些有限的人力和财力排出了《公司》《徽州女人》《春江月》《女驸马》等新戏和30多出传统小戏,年演出115场,从农村到城市,从重庆、湖北到香港,几乎场场爆满。

  2012年,按照“省市共建”原则,在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文艺院团改革新的探索和突破”的第一家试点单位,也是全国第一家彻底实现股份制改造的戏曲团体。同年,中宣部等四部委授予再芬股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称号。再芬股份成立以来,实施经典剧目巡演和“再芬黄梅公馆”连锁剧场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真正将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再芬黄梅”文化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安庆是省文化体制改革5个试点市之一。再芬黄梅只是安庆多年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安庆推动再芬黄梅股份公司、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京话艺术剧院等12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和16家电影公司电影院转企改制,推动文艺院团尝试商业化运作模式,指导扶持转制院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国有文艺院团潜力和活力得到了激发。

  2011年、2012年,安庆连续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多年的改革也为全市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体制机制基础,为“有戏安庆”注入了不竭的活力动力源泉。

  演出场次增多,经济效益明显增加,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得益于院团改革,宿松县黄梅戏剧院不断出新出彩,在历届省、市艺术节大赛中,曾三次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五更月》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半边月》获国家戏剧“田汉奖”,剧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突出贡献单位”。目前,该院团正在精心打磨的《情满山乡》将在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与戏迷们见面。

  而再芬剧院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已经在谋划未来。院团计划在全国布局“再芬黄梅公馆”连锁小剧场、策划筹建黄梅戏产业园区、推出一批黄梅戏精品力作、培养一批黄梅戏接班人,真正把“再芬黄梅”品牌做大做强。

  “反弹琵琶”

  公共文化服务浸润百姓心田

  10元惠民票价、15个公益性惠民专场演出、十多场非遗传统戏曲惠民演出、数十场群众文化活动……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还未启动,文化惠民的号角已经吹响。

  文化活动,群众唱主角;公共文化服务,惠民乐民。这在安庆,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2013年11月,安庆市被正式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也是全省第二批唯一一个创建城市。几年来,安庆突破“先把经济做大,再补文化课”的旧路子,以文化事业投入年均增长27.4%的魄力,沿着“反弹琵琶”的路径不停探索,把文化活水一滴滴引进群众心田。

  2016年,安庆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中部地区公共文化发展之路。

  “反弹琵琶”,让一个又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建起来、转起来。市文化馆、市美画院(市美术馆)新馆实现成功置换,市博物馆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或提标升级64个公共文化场馆,全市公共文化场馆达到183个,并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目前,市级“三馆一院”、县级“两馆一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市区每0.54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图书阅览点,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演出一场正规大戏、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安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慢慢深入基层。

  金秋时节,安庆的城市乡村,文化花开,沁人心脾。

  在市美术馆,“新时代·新安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图片展正在进行,1200多幅新老照片讲述城市变迁、生活变化,每天都吸引着很多市民前去观看;

  在市黄梅戏艺术中心、石化俱乐部、人民剧院,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创黄梅戏优秀剧目正在轮番上演,10元惠民票价,让宜城成了戏迷的狂欢之地,教师、医生、扶贫工作者、道德模范等也被请进剧院看大戏;

  每天晚上,太湖县图书馆灯火通明,很多读者在这里读书看报,享受夜晚的美好时光。上班族、农民工、个体户等白天都没有时间走进图书馆看书的人,也能在晚上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一件件具体而微的实事,交织成一张覆盖城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网,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正在进入普通群众的生活。

  现在的安庆,送戏下乡、社区演出、广场演出、送书画进社区、送展览进社区等各项文化惠民活动遍地开花,“广场文艺天天演”“安庆大讲坛”“月演月精彩”等活动品牌进一步打响。截至6月底,2018年“送戏进万村”已完成演出任务970场,全市共有69.5万人次参与文化惠民旅游消费,同比增长13%。

  产业融合

  开启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全市4A级以上景区将给予戏迷减免门票优惠,鼓励戏迷游览安庆主要风景区;为到安庆主要景区游览观光的游客免费发放戏票,让“游客成为戏迷,戏迷成为游客”……“满城黄梅”迎接八方游客,借助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东风,安庆“文化+旅游”的帆船再次起航。

  自2013年起,我市按照“三年一大节、一年一小周”的模式举办黄梅戏节庆活动,并把黄梅戏文化与旅游黄金周紧密结合起来,唱响“黄金周·黄梅戏”品牌,不但把黄梅戏文化带活带热,还拉动了全市旅游消费,全市接待旅客人次与实现旅游收入均同比大幅增长,成为我市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创举,也标志着文旅融合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文旅融合只是安庆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2016年起,我市已经连续三年单独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按照“补短板、强特色”的总体思路,以政策为杠杆,以重点项目为带动,推动文化与创意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孵化器建设、打造全国戏剧演出集聚地、推动文化对外交流。今年,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

  在有含金量的政策引导下,安庆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互联网……一时间,各地探索“文化+”产业融合的实践生动而多彩。

  截至今年6月份,全市已经兑现市级文化产业政策资金1430万元,支持项目76个。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157家,同比增长18.9%;省重点文化产业当年计划投资额5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7%;全市现有7家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

关键词:一池春水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