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独守微型小学三十年

  前不久的一天,记者从潜山城出发,驱车30余公里,来到潜山、桐城、怀宁三县(市)交界的潜山市源潭镇永济村,探访棋盘中心小学永济教学点这个只有一位老师留守的微型小学。“这位老师叫徐琼林。一人坚守在那里,无怨无悔。”陪同采访的棋盘中心小学副校长徐新生告诉记者,最近,徐琼林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

  独守微型小学三十年

  本报通讯员 王 阵

  一个老师四个娃

  “云对雨,雪对风。”“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花对树,鸟对虫。”走近校园大门,只听到一个沙哑的领读和几个童稚的吟诵相互交替的声音,校园显得空旷而宁静。

  一会儿,下课了,年过半百的徐老师拍拍手上的粉笔灰,憨厚的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他指了指身后的小孩说:“学校就这4个学生,3个一年级,1个学前班,都是今年入学的。”

  永济教学点是该村唯一的一所学校,十多年前也是村完小,生源高峰时有420名学生,14名老师。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变化,条件好的家庭将孩子转到镇上甚至城里去了,留在本村就读的越来越少。离学校几里路远就是桐城市青草镇,村里好多妇女在那里打工,不少孩子也跟随父母转到了那里。“学生数减少,教学氛围上不去,年轻的老师耐不住寂寞,都陆续离开了,只有他留在这里。”徐新生说。

  坐落在学校门口一侧的是村里的卫生室,见我们来,卫生室负责人李冬生主动陪我们聊了起来。李冬生和他的孩子都是徐老师的学生,谈起徐老师来,其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徐老师爱校如家,对学生特别负责。”他说,每天7点左右他来卫生室时,学校大门已经开了,从窗户里看到徐老师要么在打扫操场,要么在清理校园杂草。放学了,他又忙着冲洗厕所,等到最后一名学生让家长接走才离开。

  让李冬生最难忘的是2014年夏初的一天,徐老师感到身体不适来到村卫生室就诊,当时,他半身麻木,说话不利索。李冬生觉得老师病情不轻,立马将他送到城里医院检查,经诊断为脑梗。医生建议他休息疗养,可他撂不下学生,第二天就背着一大袋中药来到了学校。中心小学领导劝他休息,他却说,离暑假不到一个月了,难找代课老师,自己边吃药边上课,等放假了再去疗养个把月。“如今,徐老师还在喝中药呢,你看他的茶杯里,不是茶,而是疏通血脉的三七花。”李冬生指了指徐老师办公桌上的茶杯说。

  全能老师,坚守30年

  在这个微型小学里,学前班、一年级开设的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品德、体育六门课程,徐老师都不敢马虎,尽力让孩子们学有所获。乡亲们都说他是全能老师。“他是老师,又是校长,还是炊事员、保育员呢。”

  转眼上午三节课结束了,他直奔食堂,为孩子们准备午餐。这两年有了营养餐,菜由中心小学配送。不过,为了让孩子们吃上时新蔬菜,他还是坚持在校园开了几块地。“带着学生浇浇水,摘摘菜,也算是山寨版自然课吧。”徐老师指着校园一角的菜园笑着说。

  吃罢午饭,4个孩子在教室里午休,徐老师利用这段空闲整理学生的档案资料。他一边填写新生信息表,一边告诉记者:留在这个学校就读的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父母为了挣钱糊口,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今年来的4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像读学前班的何依妹,不到6岁,父亲湖州打工,母亲耳聋,在家门口一家服装厂做零活,孩子由奶奶接送,学校远了自然不便。“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只要有一个孩子来,学校就不能关门,总要有人留守吧。我年纪大了,这样的生活也习惯了。再说,从89年分配来这里,算起来快30年了,总有一种难分难舍的感情。”

  正是因由这份感情,让这所微型小学冷静中不乏生机。

  下午又是3节课。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4张课桌、1张讲桌、1块黑板。在这片单调的小天地里,徐老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四点半是放学时间,家长陆陆续续来接孩子。他们亲热地和老师打招呼,与老师唠嗑孩子的表现。何依妹的奶奶叶采莲心怀感激地说:“把孩子交给徐老师放心。依妹的姐姐也是徐老师教的,现在读初二,成绩不错,是徐老师启蒙得好。”

  徐新生告诉记者,上年度中心小学对服务区所有学校实行统考,徐老师的学生平均成绩在整个辅导区名列前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