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目标。40年来,一项项稳增长、惠民生的就业政策陆续出台,一项项保就业、促创业的精细措施逐步落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庆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扩大就业,全市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劳动者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从计划招工到多元化就业
就业,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折射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上山下乡,一代人难以磨灭的印记。上世纪70年代,就业岗位供给严重不足,就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最大的难题之一。上山下乡成为解决城乡青年就业的主要途径。到1978年,安庆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万余人,接收安置外地知青2万余人。城镇就业以统分统配、计划招工为主。1978年,安庆地区招收工人5619人。
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三结合”(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就业方针实施,全市积极组织起来办新集体企事业,鼓励有条件的自谋职业,发展多种形式的个体经营。“围墙打洞办商店,解决知青安置”的安庆模式,在省内乃至全国首开先河。
“那会子,拼命地把人往外输送,不是政府组织,就是亲朋帮带,几乎家家都有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打工的”,曾担任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刘江华回忆。90年代,更多的农村劳动者“洗脚上岸”,为实现有组织输出,提高就业质量,劳动部门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高峰时期,我市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40万余人,劳务经济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本世纪之初,我市相继启动企业改革改制,大批企业职工面临下岗再就业。我市广开渠道,为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补贴,确保经济结构调整顺利推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务工人员返乡,及时实施了“五缓四减三补贴”一系列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措施,因势利导促进返乡人员就业创业。
从劳务市场到人力资源市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逐步形成。近十年来,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始终大于1(岗位数>求职数),这意味着,找份工作不再是难事。
40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乡劳动者的“饭碗”问题当作重中之重,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同步协调推进,全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万余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至4.2%之间,就业局势保持持续稳定。
就业是生计更是尊严
就业是饭碗,是生计。劳动者的工资最能反映问题。1978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46.08元。2017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4624元。40年间,工资增长近百倍。
“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上世纪90年代,人们戏谑这种紧张忙碌的生活。1994年前,全市实行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时工作制。1994年3月1日,实行每周44小时的工时制度,即“1+2”休假制度。每逢大礼拜,就可以休息两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1995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双休日工时制……
“待遇多少?”“有双休吗?”成为劳动者求职必问项。舒适的工作环境,体面就业……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全部,人们的就业观念悄然变化。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发展,灵活就业者、自由职业者的大量涌现。
统计数据也反映了40年的变化。1990年,全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69%、15%、16%,传统农业是人们赖以谋生的主渠道。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一产,到了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调整为33%、32%、35%,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倒金字塔形”就业结构进一步形成。
40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全市人力资源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开展技能培训13万人次,开展技能鉴定12万人次,培养高级工1.6万人,技师2000多人,全市技能人才规模达30多万人。劳动技能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也为安庆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就业服务覆盖城乡
外出务工证、下岗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创业证、社会保障卡……一本小小的证件不仅承载者劳动者的就业记忆,更折射出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就业政策的逐步健全和公共就业服务的不断完善。
12月15日,迎江区先锋社区的李宏伟在社区就业工作站帮助下,获得了10万元创业贷款。在社区即可享受良好的公共就业服务,这得益于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建设。
40年来,全市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较早建立了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城乡劳动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目前,全市设立12个区域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49个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1546个社区(行政村)就业社保工作站,每年开展就业服务超过百万人次。依托“四级”网络,全市连续多年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针对不同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实施就业脱贫工程,三年来累计帮扶5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40年来,相关部门坚持服务民生,坚持深化公共就业领域改革创新,解决公共服务“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2016年,“阳光就业”网上办事系统启用。企业可在线办理业务38项、个人在线办理业务12项,目前已受理在线业务20.5万笔,办结率达95%,非常满意率达99%。2017年,公共招聘系统启用。用人单位注册4194家,举办招聘会1227场次,网络求职9416人。2018年,公共就业服务“减证便民”行动实施,18项公共就业业务实行“一次不用跑”、18项业务“最多跑一次”。
公共就业服务让更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8年三季度,省人社厅对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满意度抽样调查,安庆市位居全省第二。
自主创业放飞梦想
“创业不是一朝一夕,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希望有一天创业的梦想生机勃发!”10月22日,安庆创业大学培训室,安庆市劳动就业局负责人对参加创业培训的30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动员讲话。
创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释放出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吴刘兵是安庆市第二届创业大赛获奖选手。在带领团队实现网络销售3000多万元、将桐城电商园打造成省级青年创业园之后,“80后”的他选择“二次创业”,一年多时间里成功转型,成为环球捕手副总裁、“中国田”项目总监。
创业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市委、市政府着力下好创业创新先手棋,开展“创业安庆”行动计划,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实施创客逐梦、创业领航、创业筑巢等十大工程,更多人像吴刘兵一样,成为创业创新大潮中的弄潮者。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让创业落地生根。18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园、5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筑梦新区等省级青年创业基地,以及获得就业政策扶持的安庆新青年创业园、安庆556电商园等民营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加大创业融资支持,降低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门槛,简化反担保手续,提高贷款可获得性。从2003年启动以来,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达28亿元,惠及创业者5万余人,直接受益的小微企业达2000多家。开展多层次、递进式创业培训,积蓄创业动能。自2004年开展创业培训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创业者6万余人、电商创业培训8000余人。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全市先后成功举办三届创业大赛,多次开展“十佳创业带头人”评选活动,举办多场创业故事会、创业报告会、创业英雄汇以及创业沙龙、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在全市上下营造了良好创业氛围。
创时代的安庆,创业者是这座城市最宝贵、最应被珍视的资源,创业者是安庆转型升级最重要的生力军、主力军。一颗颗创业的种子落地生根,“双创”成为安庆发展创富的新引擎。
安庆船用柴油机厂大发柴油机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4.5亿元,年产整机800-10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