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存的家门口的革命老区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是本乡本土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也是激励后人共同奋斗的力量源泉,“集体缅怀家乡先烈,探寻家乡红色历史,与家门口的红色遗址零接触”,这在潜山市水吼镇马潭村党建活动中尚属首次.
家门口的红色遗址
本报通讯员 徐 海
主题党日
让红色基因动态传承
4月3日,本乡本土的一群人虔诚走进家门口的红色遗址“石河区农会旧址”。
“集体缅怀家乡先烈,探寻家乡红色历史,与家门口的红色遗址零接触,这在潜山市水吼镇马潭村党建活动中尚属首次”村党总支书记朱兴志介绍说。
“仿佛看到我的祖辈和许多革命先驱正在这里秘密聚会,谋划发起土地革命暴动的身影”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卫民深情感慨。他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徐森林经常向晚辈们提起,自家的爹爹和大爹都是当时的石河乡农会会员,都参与过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梅寨暴动”。在祖辈的影响下,年轻时的徐森林第一个报名参军,成为水吼镇马潭村至今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
“那个时候的王家凤形祠堂和徐氏享堂,都是农会干部秘密聚会和农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杨冲组老党员、当了18年村支书的离任老村干徐崔苗肃然讲述,令现场的青年党员在敬畏中聆听。
他说,当年的主村道(现在的“水马”旅游公路)就是连接潜山和岳西两县的古“官道”,潜山后北乡出生的王步文烈士年轻时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又学成归来在这一带宣传进步思想,带头闹革命的。农会主席、共产党员梅竹松就是白马潭河对面的梅寨村人(史称石河乡),他是中共潜山第一个党组织“五庙党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党史记载,“农运,是安徽各级党组织的中心工作”。1927年前后,潜山各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本土进步人士王步文、王效亭、余大华、程千里等相继回乡播散革命火种,不断点燃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一时引起地方反动势力的极度恐慌,白色恐怖可想而知。
1930年5月,潜山首个农民政权“石河乡农民协会”在古镇水吼岭的马潭村大栗树正式成立。“不到一个多月,农会会员增加到150余人”,于是,“石河乡农会扩大(升格)为石河区农会”,“并于6月19日,在大栗树召开2000余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由此奠定了“梅寨暴动”、“八斗暴动”的群众基础,并与岳西“请水寨暴动”和“潜山暴动”互为呼应,此起彼伏,形成皖西南大别山区并影响和辐射到鄂豫皖片区的土地革命热潮。
这一漫长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皖西南抗战游击区”、“国军176师”、和平修械所、激战水吼岭、白马潭牛肩岭阻击战、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和支援大军渡江等一个个血与火的故事,曾在当地民间耳熟能详,流传至今,并见诸各级各地的中共党史、中国抗战史。
修缮保护
家门口红色遗址
时光滑过80多年,昔日的“石河区农会旧址”遗迹尚存,“威严”不减。只是“战乱”和“文革”不同程度地殃及了部分建筑,但青砖马头墙和“三进五开间”的徽派格局,依然默默承载着历史的风烟和无法磨灭的红色印记。
“如果没有县政府1997年命名的‘石河区农会旧址’这块牌匾,本地年轻人很少知道王家凤形祠堂的红色身份。”家住祠堂隔壁的马潭村老党员王业维说。2018年10月,潜山市住建局和文化委又授牌“王氏享堂”为县(市)级传统建筑保护单位。2019年国家出台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计划,年轻的潜山市被列入“鄂豫皖片区”。
“令人惋惜的是,当年的徐氏享堂古建筑早已让路于乡村建设,如今只剩下仅少数几位高龄老人才能依稀记起的那一块路边的半截石坝、几畦菜地……”不少老党员唏嘘感叹,所幸皖西南徐氏文化园落户潜山马潭村,近年重建的大型徽派仿古建筑“徐氏宗祠”和“文昌阁”给了后人一些“根”的认知和热土怀想。
农会旧址之一的“徐氏享堂”,现今就位于新的马潭村村部一侧,与村便民服务中心大楼门对门,与王家凤形祠堂相距仅约500米路程。“如果再不设立一个醒目的标识牌,后来的人真是难以想见当年的徐氏支祠也与附近的王家祠堂一样,都是农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徐书记说。
“因此,对现存的家门口的革命老区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是本乡本土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也是激励后人共同奋斗的力量源泉,我们一定要经常走近她,爱护她,并把她利用好和展示好!”现场参观的马潭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等,对此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
“以前看似寻常,甚至熟视无睹,却没有深刻反思家乡红色历史的厚重与价值。”青年党员徐义松道出了家乡年轻人共同的愧悔,“打从祠堂门前过,却多年没有进去看一看或者想一想,发生在家门口的红色历史也差点要淡忘光了……”
驻足遗址,怀想当年许多革命先辈从石河区农会走出去,又义无反顾地长眠于脚下的这块热土,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是今天的幸福生活。抚今追昔,大家心潮澎湃,“这些革命先烈都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思和永远怀念的,年轻人更需要这样的家国情怀。在今后的党组织生活中,我们都要很好地补上这一课。”年轻党员一致表示说。
“主题党日,爱上家门口的红色遗址,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名山天柱山麓、风情水吼美丽乡村旅游村马潭村的最美底色。”,村党总支的这一新“决定”得到党员群众和本地游客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