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缝线、罩面,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床床空调被陆续下线……4月1日,桐城市大关镇龙头村就业扶贫车间里,负责人方杰民和爱人张先芝,正带着23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着。2月24日复工以来,这个扶贫车间卖出去1万多条被子,主要出口欧洲市场。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对年轻的夫妻在几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当了“厂长”后他们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目前已经带动8名贫困户脱贫,实现稳定增收。
由于父亲去世早,方杰民兄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一度家庭生活困难,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方杰民大学毕业后进入安徽鸿润集团工作,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随之脱贫。2017年,27岁的方杰明和同在鸿润集团工作的爱人张先芝毅然回到家乡,开始自主创业,做羽绒被加工。“一开始只有2台机器,开始创业时基本每天都是2点以后睡觉,很辛苦。”张先芝说,夫妻二人硬是咬牙度过了艰难的创业期,后来生意越做越好,从帮鸿润代加工,到自主生产羽绒被,并出口欧美市场,一年销售收入达到180万元。
方杰民夫妇一开始创业时,就在招聘公告上特别注明:贫困户优先聘任、优先上岗。厂里一开始的5名工人中,有4人是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2019年,夫妻二人添置了新设备,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创办了龙头村就业扶贫车间。“在这里,不仅能拿到工资,还提供午饭,每个月还有300块钱贫困户就业补贴。”大关镇胡埠村贫困户张先龙年近五旬,孑然一身,还需侍奉父母。他常年在车间里从事打包工作,年均可增收3万余元,确保了一家人衣食不愁。现在,像张先龙一样,在扶贫车间里实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有8名脱贫户。
“我们也曾是贫困户,知道贫困户的难处,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才有了今天。现在稍有余力,我们对贫困户能帮一把是一把。”张先芝告诉记者,如果效益好,他们计划再增加机器,扩大规模。“增加机器就要增加人,再招人,还是会以贫困户、脱贫户优先。”张先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