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百岁老党员徐灼华记账四十载见证乡村变迁

  1976年8月1日,55岁的徐灼华面对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幕虽然已经过去45年,但那句入党誓词,在当下已经百岁的徐灼华老人心里,历久弥新。

  徐灼华出生于1921年5月,是望江县鸦滩镇古炉村永胜组村民。4月15日,记者见到了徐灼华老人时,只见他穿着朴素、精神饱满,见有人到来,颤巍巍拄着拐杖走到门口,与大家微笑交谈。

  徐灼华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在他一岁半时就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重担靠母亲一人撑起。徐灼华深知母亲的不易,打小便通过干农活、给地主放牛以补贴家用。

  徐灼华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扫荡他们村庄时,一个20多人的小队曾从他身边经过,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10余米左右,好在他及时躲避,没有被日军发现。“当时村民们看到日军的种种暴行,都恨得咬牙切齿。”

  徐灼华说,“解放前,村民们还遭受地主压迫和剥削,苦不堪言,后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打土豪、分田地,才让大家看到了新希望。”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下,徐灼华只念了3个月的书,然而,他对小小的算盘有着浓厚兴趣,并在珠算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在当年那个文盲居多的时代,很多算不明白的帐,徐灼华动动手指,就能算得一清二楚。新中国成立后,徐灼华在村里担任会计一职,他用手中小小的算盘,帮助村民促生产,搞建设,为家乡发展奉献青春。

  40多年前,首次参与1982年人口普查的经历,让徐灼华记忆犹新。“当时作为村会计的我,也是普查指导员负责汇总普查信息。”“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做什么工作都得靠手工。”徐灼华回忆,上世纪80年代,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普查工作全靠两条腿,他早上4点多出门,靠着铁脚板挨家挨户跑,吃尽了辛苦。“以前拎个小包,靠着一支笔、一张纸,记录着每个人的信息,一户一户汇总数据。”当时人口普查共有50几个项目,手工记录的工作量大,还容易出错。为了避免错误,徐灼华所在的村与邻村互审,之后公社与公社互审,最后县里再审,大量繁琐的工作,让人口普查成了浩大的工程。“有时候面对村民的不理解,还得苦口婆心地讲政策。”徐灼华说。

  1989年,徐灼华退休,此时,他已为该村记账了整整40年。徐灼华从家中拿出了70年代的一本村级账本,户主姓名、人口数量、工分统计、缴纳各种税费……在泛着岁月痕迹的纸张上,点滴记录折射着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那个时候是非常落后的,我们村大部分的生产支出都在这上面,比如牛、马车的费用,然而现在都是机械化了。”谈到改变,徐灼华说,如今村账上关于公粮征购和税费分配的账目逐渐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共产党的政策越来越倾向农民,农民感谢共产党,脱贫致富的信心都上来了。”

  退休后,徐灼华平日里爱学习,关心政治,关心村里的发展。他每天定时看新闻联播,读报纸,有时候字看不清,就让周围的人给他念,他的心每时每刻都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虽然我100岁了,但要活到老学到老,思想可不能落后。”徐灼华说。

  徐灼华的外孙张小宏说,2009年,爷爷外出活动时,不慎跌倒,致腿部残疾。“如今爷爷五世同堂,但很多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自他的腿摔坏之后,大家就轮流抽空回来照顾爷爷。能陪伴老寿星大家都感到很幸福,很喜欢听他讲述过去的事,从这些事中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后辈要更加珍惜,要爱党爱国。”

  “徐灼华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老人淡泊名利,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我们要以老人为榜样,永远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古炉村党总支书记陈中林说。

  近年来,村里定期安排医生上门为徐灼华量血压、检查身体,还为其提供了轮椅、智能拐杖等适老化服务。镇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经常上门慰问老人,让老人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一步步走向强大,如今家乡与城市同步发展,交通、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真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感觉越活越年轻了。”徐灼华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