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千里之外的安庆人民,听闻先生逝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享誉世界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先生与安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缘,也一直牵挂着我市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在先生的关心带动下,我市两系杂交稻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水稻亩产由原来的600—800斤跃升至1100—1200斤,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超过190万吨,不仅实现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更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
现年86岁的昂盛福,是市农科所原所长,也是先生的学生。1976年,为了学习水稻栽培技术,昂盛福前往海南聆听先生讲课,参与先生的杂交水稻课题研究。此后的45年里,昂盛福和先生一直保持了亦师亦友的密切联系,叙写了先生与安庆的情缘。
“1976年至2012年,基本上每年一次到两次,到长沙拜访先生,代表市农科所向先生汇报我市实验田内水稻栽培情况。2012年之后,因身体原因,就很少去了。”昂盛福说,45年间,先生一直在安庆示范推广水稻良种,市农科所也一直用最严谨的数据向先生汇报良种推广情况。正因如此,45年间,先生始终对安庆的水稻栽培试验及良种推广高看一眼。
“先生朴素、节俭、随和。”昂盛福说,先生穿着从不讲究,生活非常节俭。对于节俭,昂盛福说了一个例子。有一年,他和先生在海南做研究,一天早上,昂盛福来到先生的房间,发现先生正在啃着从家乡带来的饼子,先生还笑着说“饼子就着稀饭,养胃。”
随和,是先生的特点。45年的交往里,昂盛福从来没有看到先生发过脾气。不仅如此,先生还和市农科所的同志一道拜访我市种粮大户,并与之促膝长谈。对于大家提出的合影要求,先生更是积极配合。正因此,昂盛福家里保留着许多和先生的合影。
2000年7月,先生来到安庆,在我市主持召开全国两系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并在会上作报告。
袁隆平先生与昂盛福在探讨水稻种植技术。 资料照片
“2000年7月5日下午,先生到安庆;6日到怀宁看项目现场,随后在安庆开会;7日离开安庆。期间住在安庆迎宾馆。”昂盛福说,彼时有来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5省有关政府、科委、农科院、农业局的专家及种子公司负责人近200人参加会议。
昂盛福说,会议期间,先生还带领农业专家学者们,来到怀宁皖河乡同福1500亩早杂示范园区、三桥镇金闸1000亩早杂示范片实地参观考察,对我市栽培两系早杂的水平给予充分肯定。彼时,我市有112个乡镇示范种植“两系早杂香两优68”,其中7公顷以上示范片6个。
“那时,先生已逾七旬,皮肤黝黑,身穿粗衣,走起路来神采奕奕,走在田埂上如履平地,一双粗黑的双手,托着金灿灿地稻穗,犹如抚摸出生的婴儿一般亲切。”昂盛福说。
“先生来安庆,还有三处题字。”昂盛福说,分别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庆试验示范基地”“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市农科所至今仍在使用先生的题字。
2006年,我市试验示范“二代超级稻”农业科技成果成功,先生给予充分肯定。他亲自安排5.1万公斤“二代超级稻”良种、1千公斤“三代超级稻”良种和1.2万元科技经费,支持我市开展超级稻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工作。
2021年5月24日下午,皖江大道18号,市农科所外门楣上,先生亲手题写的“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个大字熠熠生辉。“先生不再,精神长存。”市农科所副所长熊忠炯说。
熊忠炯是昂盛福的学生,按照辈分算,他是先生的“徒孙”,曾和昂盛福先后20余次拜访先生。“对于先生来说,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够了。这件事足够伟大,也足够艰难。它需要用一生坚守,一生钻研。”熊忠炯说,先生逝世、巨星陨落,安庆农业人将发扬先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向“禾下乘凉梦”迈进。
(全媒体记者 沈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