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中学生如何为“书写安徽新篇章”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试题特别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在生活实践中选取素材,联系现实创设情境,关注考生情感体验,引导考生积极思考。同时,创新形式,注重对考生能力提升的培养。如第14题以电视剧《觉醒时代》为材料,谈革命先驱身上展现的精神力量,列举革命英雄人物及其主要事迹,落实中学生学习党史的要求及成果展示。
从总体上看,试题依然坚持以传递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题,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建设、家乡发展和身边生活实际,坚持知识考查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使试题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难度。试题立足国情、省情,充满乡土气息,直击社会热点,透视新闻话题,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安庆二中 孙永忠 黄明玉)
【历史】
侧重能力考查 培养史学素养
中考历史试题设计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考查,激发考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如第1题,通过对比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分析出二者的共同主张都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第16(1)考查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通过对民族崛起、振兴进行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的考查,培养考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16题(4)考查袁隆平的贡献,缅怀先生,致敬功臣;第17题,通过考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不懈努力。
试题力求创设新情境,引入新素材,侧重能力考查,题干都以新素材引入,或文字、或图表、或地图、或漫画,形式丰富,情境新颖,考查考生对史实材料的提取和解读能力,要求考生采用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进而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既坚持“德育为魂、能力为上”, 又注重能力考查。如第2题,通过西汉初期和后期封国形势图对比,考查“推恩令”的作用;第5题,通过西汉末年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考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难移,江南经济发展;第18题,通过西欧封建制的确立、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试题稳中出新,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也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更注重论从史出,必将对一线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如第19题,通过一幅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1840年前)地图,要求考生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这就对考生的史学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们未来的一线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庆二中 李晶晶 蔡斌)
(全媒体记者 白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