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红色印记】慰问信牵出一段朝鲜战场往事

 今年92岁高龄的戴为庚家中,珍藏着一块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红布,上面书写着一封慰问信:“最亲爱志愿军:你们仗着正义,为抵御外侮,捍卫国家,维持世界和平……同志们,你们的功劳,是我们时时挂念,并我们在后方努力学习工作支援你们。此致,敬礼。万宁县第三区新田乡排塘村初级小学校抗美援朝委员会上。”

发放纪念章  .jpg

图为戴为庚珍藏至今的慰问信。 全媒体记者 陈军 摄

  朝鲜战争初期,得知我国派志愿军赴朝鲜战场作战,国内的学生等群众纷纷响应号召,为志愿军送上各种慰问信和慰问品,为战士们加油打气。这些物品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再送到朝鲜战场上,进行平均分配,这块红布就是戴为庚当时得到的。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朝鲜战场上的一点一滴都深深烙印在戴为庚的脑海中。

  戴为庚,1929年出生在江苏盐城市阜宁县,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1946年3月27日,就读于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的戴为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6月中旬,他所在的部队刚刚解放海南岛,从海口回到广州,之后便按照部署,从广州一路北上到鸭绿江附近待命。当时,司令部要挑选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党员到机要科从事收发电报的工作,戴为庚成功入选。1950年10月,戴为庚作为第一批志愿军抵达朝鲜,担任司令部机要处一股股长,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收发电报。党中央有任何消息传来,要接收后送到司令部,司令部有任何消息或者请示也要发电报到党中央。为了防止敌人窃听,电报都采取密电码。“密电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密电码重复多,相对易破解;而客观密电码绝对没有重复,非常难破解。我们国家1946年进行了密码改革,采取客观密电码技术,连美国都破译不了。”戴为庚介绍说。

  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战场上,准确快速有效的情报是夺取胜利的先决条件,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戴为庚每天要在工作岗位上坚守20个小时。由于工作的保密性,他甚至很少与别人交流,也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个习惯让戴为庚谈恋爱都有点困难,直到30岁才结婚成家。“那时候不习惯说话,每次和女孩子见面,也不大开口,所以几次都没谈成功。”戴为庚笑着说。

  而让戴为庚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毛岸英牺牲的绝密电报,电文未经机要处,也没有进入机要处来往电文档案,这是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年中唯一的一次特殊情况。戴为庚回忆说:“1950年11月25日傍晚,机要处领导让我过去,说有一份‘绝密指人译’(最高密级)的电报需要我来发到中央和东北军区,电文是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给周恩来总理的,介绍了毛岸英是如何牺牲的,遗体用白袍衣装殓,上火车运往沈阳,安葬北陵公园,供后人瞻仰。”

  因为长期处在战争环境,不能好好休息,加上营养不良,戴为庚患上了疱疹性角膜炎,于1952年3月离开了朝鲜战场。

  1958年,戴为庚从部队转业到了安徽,1963年担任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当时棉花研究所位于淮北,且交通不便,不适合开展科研工作,省里有意南迁,经过一番考察,最终选址安庆。戴为庚也因此来到安庆,一直到1985年离休。

 

(全媒体记者 陈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