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5-8 9:29:51
目前正值长江禁渔期,禁渔期3个月内禁止一切鱼类捕捞作业,那些离水返岸的专业渔民的生活状况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近日,记者沿着江边向西行进,来到了皖河大桥附近的大观区海口镇张港社区(渔民们习惯称其为张港村,现已更名为张港社区),记者问路时正巧遇到了张港社区捕鱼队队长唐仪锋,他领记者来到张港社居委,社居委主任徐剑军接待了记者。
专业渔村的捕鱼期每年只有约两个月
徐主任告诉记者,张港社区原是一个专业的渔村,目前分张港和谢墩两片,这里的渔民世代都靠打鱼为生。张港片原址是一个占地60余亩的大水塘,当时政府考虑到渔民上岸得有住处,遂在1988年靠人工填土的方式将此地改造成一块渔民居住区,目前这里共住有200多户渔民、900余人。由于近年来渔业不景气,不少人已放弃了专业捕鱼,从事也是与水打交道的水上运输业,所以目前登记在册的从事渔业的人约有600人。徐主任告诉记者,这么多渔民全靠毗邻长江的这1公里多长、数10米宽的皖河讨生活,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本着水来鱼来、水走鱼走的规律,每年的涨水季节是捕鱼的旺季,而这时正是禁渔期,等禁渔期结束也就是7月,直到皖河干涸捕不到鱼的9月,真正的捕鱼期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还不到。据徐主任介绍,根据汛期的变化,有时真正的捕鱼期还不足一个月。尽管如此,渔民们还是很支持政府有关禁渔的政策规定,因为他们也知道,这个政策是有利于子孙万代的。徐主任感叹道,只是出台禁渔这个政策太迟了一些,因为就目前而言,长江的渔业资源已经相当的匮乏了。
高发的血吸虫病一直纠缠着渔民们
徐主任说,他们目前最苦恼的就是张港社区血吸虫病高发的态势,这里的渔民几乎都是血吸虫病患者,因为患血吸虫病导致肝硬化和脾肿大的人更是随处可见,政府每年都要派医护人员到张港社区发放治疗药品。由于渔民们仍然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要想治愈血吸虫病也就难上加难了。虽说张港社区2005年就划归大观区,徐主任告诉记者,但张港社区居民目前既不算城市户口又不算纯农业户口,现在农村搞合作医疗,农民也可以通过合作医疗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可张港社区居民却与合作医疗无缘,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低保待遇。所以,张港社区的青年人和有能力的人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按徐主任的话说,都是老、弱、病、残或无一技之长的人。张港社区目前有30多户特困渔民,不少人都吃住在船上或在岸上搭建了非常简陋的小棚屋,一些渔民的居住环境非常恶劣,不少房子都属于危房。从去年开始,张港社区居民才在禁渔期内每人每月享受到160元的生活补助。
全家吃住都在船上禁渔期靠补助度日
记者跟随张港社居委的同志走访了两户特困渔民,一户是吃住全在船上的渔民王正才一家。今年58岁的王正才是我省无为县人。据说,老王是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张金莲,46岁的张金莲年纪不算太老,可岁月早已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张金莲告诉记者,她有三个女儿,19岁的大女儿已经结婚了,17岁的二女儿上岸打工帮补家用,13岁的小女儿在念书。由于家中无男孩,她19岁的女儿是招亲,目前小夫妻俩也都以捕鱼为生。据王正才介绍,他家祖辈在无为也都是渔民,兄弟6人全都以捕鱼为生,他83岁的母亲至今仍生活在船上。记者在船舱里见到了王正才的小女儿王琴,王琴只能蹲在只有几平方米的狭小的仓里写作业,与城里的孩子相比,渔民孩子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真够艰苦的。王琴告诉记者,她就在离这不远的张港小学读五年级,成绩还不错,班上共有28名学生,她是劳动委员;张港小学全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而且每个班一般都只有三十名左右的学生。当记者问王琴长大了有什么打算时,她告诉记者,她希望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她的父母告诉记者,不希望王琴以后以捕鱼为生。当记者问及王琴今后希望从事什么职业时,她腼腆地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想好,但肯定不会再当渔民了。随后,王正才诉苦道,由于他是无为人,尽管他现在身为渔民,但因为户籍的关系,这次禁渔期,他妻子与女儿都能拿到禁渔期的生活补助,他却享受不到,只能靠捞些河虾来维持生计。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