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邬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2-26 10:04:03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已经是我市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民办养老院无疑迎来了一个巨大机遇,按理说可以施展拳脚大干一番。可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陈大爷今年72岁,两个儿子都在深圳工作,前年老伴的不幸去世更让他深感晚年的孤独。社区附近有一所条件不错的养老院,陈大爷去看过几次。无奈的是,里面仅有的30张床位总是人满为患,他只能望门兴叹,想住进去的愿望至今没实现。其实像陈大爷这样想住进养老机构却无法如愿的“空巢老人”并不在少数,记者采访了多位空巢老人,有很多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空巢老人”表示因为备感孤独,他们愿意选择住进养老机构,因为他们的生活起居在那里都有专业人士照顾,还有很多同龄人在一起聊天、娱乐。然而,由于我市养老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容纳力远远不够,很多老人想要住进去却非常困难。市老龄办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我市目前总共约有80多家养老机构,每家养老机构的床位从几张到100张不等,大都是在20至30张左右,我市众多养老机构的总床位约有2000张左右,相较于全市705000人的老龄人口,床位远远不够。该专家曾对此进行过专门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各家养老机构的床位大部分都已经住满,还有很多老人想要住进去却因为床位不够而无法如愿。“不仅总量不足,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也不太合理。城区空间狭窄,养老机构规模小床位少,老人排队等待入住,有的条件好的养老机构甚至还要走后门才能住进去。”
除此之外,很多养老机构的条件也非常简陋。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我市许多民办机构租用的设施都很简陋,不少机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经简单粉刷,安置床位后便开始营业,房屋的采光、大小布局等都不符合人居要求。如某家养老机构原来是老房屋,房间小,采光差,服务和探视都不方便。服务人员也抱怨,由于没有必要的护理辅助设备,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老年人也得不到好的服务。另外,技术和管理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也存在众多养老机构之中。兴办养老服务业特别是长期照料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从记者所走访的部分养老机构的情况来看,很多机构的负责人都是非医护专业出身。其护理人员主要是女性下岗职工和农村妇女甚至还有“年轻”的老年人,普遍缺乏专业知识,经简单培训之后就上岗工作,大多数还需要边学边干。同时,由于没有行业组织和服务标准及规范,难以进行质量评定和监控,这些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