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玉堂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8-7 9:45:45
身陷困境的家庭期盼社会的帮助。徐勇进 摄
一位有过较好工作经历的中年男子,为了卧病在床的妻子,抛开了虚荣心,干起了“苦力活”,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经济、精神压力,艰难地支撑着家庭。他的行动感动了邻居,赢得了他们的关爱,演绎了社会的和谐。
近日,德宽路68号3幢楼的居民向本报反映,他们那幢楼的一户居民,用自身行动谱写了和谐社会的新篇章,希望本报予以弘扬。7月26日,记者来到该幢楼采访,并同当地居民心目中的生活“强者”袁维和长谈。
今年52岁的袁维和,原是一家企业的业务员,经常走南闯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遗憾的是,他所在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倒闭,2004年12月,他无奈地“买断”回家。然而,祸不单行。一个月后,他的妻子汪云仙突发疾病,经医院诊断为脑溢血,并引发了诸多并发症,辗转市区各医院治疗均无起色。为了给妻子治病,不仅家中的积蓄花费一空,而且四处举债,目前,已用去医疗费20余万元。
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袁维和默默地抗争着。为了便于照顾妻子,他毅然抛开了世俗的成见,购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专门从事货运工作,但他每天在外干活时,都将家里的大门开着,以便好心的邻居照料妻子。每次听到手机的铃声,他都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可能有了业务,忧的是担心妻子又发病了。7月24日,他正在给一户人家搬运水泥,累得气喘吁吁,突然接到邻居电话,遂向东家说明情况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为妻子打针喂药,待其病情稍稳定,又“狠心”地回到工作岗位。袁维和说,目前,他们家每个月的固定收入仅500余元,然而,这些钱管妻子的药费都不够,在这炎热的夏季,家庭开支更大,因为妻子房间要开空调,每个月的电费就得二、三百元钱。但他认为这笔钱必需花,妻子要是因为高温发病,将会花费更多的医疗费。妻子的病因缺乏经济能力根治,常年瘫痪在床,且智商已降至6、7岁儿童水平。
俗话说久病成医,两年多以来,袁维和因为照料妻子,已经成为护理“专家”了,他不仅学会打针,而且对脑溢血病人的用药,有了很深认识,为了节约开支,他妻子的用药打针,都是其一手操办。他的行动感动了邻居,也得到了邻居的关爱。袁维和说,他每次外出干活时,都有好心的邻居上门看望他的妻子,看看有无异常情况。
在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当地的很多居民对袁维和既同情又敬佩。他们说,一个50多岁的人,靠出卖“苦力”支撑着家庭,确实不容易,他的行为就是和谐社会的体现。其实,那些默默地给予袁维和帮助的居民,所奉献的虽然都是举手之劳,但演绎的又何尝不是社会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