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8-22 8:44:09
城市低保旨在救助真正的生活困难者,但目前的现状是享受面无原则扩大,关系保、人情保、瞒报收入骗保等等怪现象比比皆是
有“最后安全网”之称的城市低保,目前在我市保持着持续高位运行的态势。这种“高”,不是救助的标准在提高,而是参保人数的急剧膨胀,进多出少,或是干脆只进不出。这不但造成政府连年保障资金在“节节高”,而且还产生出新的社会不公平。
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低保制度在我市已走过了十年,经历了探索、推广、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在为企业顺利改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减轻困难群众生活压力等,起到了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来自市民政部门的资料显示:当前,我市享受城市低保的有4.36万人,覆盖面已达到8.2%,在全省位居前列,也远远超出了国家公布的城市贫困人口占总人口3%———5%,失业率4.1%的标准。这也验证出一个问题,参保者中有一定的“水分”存在。
应保尽保、动态管理、阳光作业,是低保制度的刚性原则。有进有出,控制底数,良性循环,是做好低保工作的基础,也是逐步提高低保标准,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关键。而我市现实的情况是,进多出少,其中,确有部分家庭因病、因灾等,产生了新的困难,但关系保、人情保、工作保以及瞒报家庭实际收入,骗取低保金的现象甚是严重,甚至出现了送你家进低保,我从中拿“回扣”,反正不拿白不拿的恶劣苗头。
随着各项民生工程的先后启动,低保的“含金量”已经大增。现今涉及低保对象的优惠政策有医保、养老、廉租房、减免学杂费等,他们从配套措施中得到的实惠,已远远超出了低保本身。据悉,每年仅市、区两级财政就要为低保以及各项配套政策支出多达5000万元以上,还不包括上级转移支付的资金在内。人数多,待遇低,还有人在钻低保的空子,低保的作用和功能在“退化”。提标的呼声不但来自民间,同时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为此,市民政、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已几经会商。按照各地现行的做法,低保标准大多在当地最低工资的40%———50%之间,如我市每人每月再提高20元,一年市级财政就得再增加1000万元以上。清理“门户”成了提标的关键。
从市民政部门实际调查了解看,现行的低保标准对一个人或单亲家庭来说,维持基本生活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提标对他们来说显得十分必要。但问题是,谁还在把不该享受低保的人“拉了进来”?又是哪些非生活困难者还在与生活困难者一同争抢紧张的救助资金?造成这种不良现状的原因,一是领导干预,尤其是不少基层领导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将条件不具备者纳入,打破了低保工作的规律性和公平性。二是具体经办者工作能力差,又没有责任心,认为反正是做好事,钱又是政府出,多进几户无所谓,把关不严。三是民主评议低保对象时流于形式。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民主评议时不公开或假公开,甚至是不评议,搞一言堂。
城市低保是社会救助,决非是社会福利。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标准有升有降,是低保工作的灵魂。严格执行低保政策,把握控制好覆盖面,是提升低保质量的关键。要改变当前我市低保的状态,加大分类施保,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已是当前工作的急所。要按照重点突出、补助合理、体现差别、量力而行的原则,对重点对象和家庭提高补差标准。要做到对申请低保的家庭热心、诚心、耐心,对弄虚作假、骗取低保资金的行为要严厉查处,对举报有功者要予以奖励。把好事办好、办实,让真正困难者得到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