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古韵气息幽香满“池”

作者:王三保,曹传林,胡玉堂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9-20 9:32:37           经历了酷暑的炙烤,于初秋一阴雨天来到太湖县小池镇采访,心情与气候一样清新、爽朗。漫步在古称小池驿的驿道上,品味着古镇遗韵,探寻散落在深深庭院的历史烙印,思古怀幽的惬意油然而生。 漫步在古镇,让人不禁怀古幽思     徐勇进/图 小池的小巷仍然保存着古韵遗风 张明成老人不舍古老技艺      传奇        相传远古时期,小池镇所处位置为水域,经过岁月的变迁,水域被淤积为陆地,仅中央低洼处凹为一方水池,池水清澈见底,古人遂将该地称为小池。小池的由来还有一说,在商殷时期,有一名叫郑小池的官僚,退隐还乡后在此经商,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很多商铺都为其所经营,故有“郑半街”之称,后人为了纪念他,称该地为小池。
      小池不愧为古镇,着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此采访它的历史溯源十分便利,很多人都知道,唐武德四年(621年),如今的后河村已为青城县,具体位置在现存的上格城遗址,唐武德七年,青城县并入荆阳县,第二年复称太湖。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在小池与清兵决战,史称小池驿之战。光绪年间,法国传教士在小池建设天主教堂。民国期间小池设乡立区,太湖县设置10区75保14镇,小池为14镇之一,设立8区。
      由于小池镇为弹丸之地,因此其显赫的历史鲜为人知,但距今千余年的上格城,虽然历经了岁月的坎坷、战火的洗礼,城池的模样在当地人的心中一直很清晰,他们说,上格城地处丘陵地带,依山傍水,城墙内用山土夯实,里外为青砖砌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东西建有城门,南北设立碉堡,至今还有4米宽2米高遗存较好的城墙残体和清朝乾隆皇帝手谕“词塾碑记”一方。遗憾的是,采访的时机不够理想,上格城城墙残体被杂草所掩,无法目睹其尊容,裸露在外的城墙,均如土坝无异,若非陪同采访的当地人介绍,实难将其与古城墙联系起来。透过被岁月磨砺得失去棱角的残体、仍然一眼能辨认出为青砖的“残骸”、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还是给人提供有遐想的空间。记录乾隆皇帝手谕的立碑,已不能反映帝王的荣耀,许是“赝品”缘故吧,否则,该立碑也不至于孤寂地立于荒野百余年,可是其内容应与“真迹”无误,记载了上格城更名为乐城堡及重修的情况。该县旧县志也介绍:青城废县,在县东40里,本魏将曹仁筑。明将史可法为抵抗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重修,将上格城更名为乐城堡。
      如今的上格城,明清以前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但其险峻的地势依旧,以当时的武器装备,难怪清军久攻不下。通过两次农民起义军都占驻上格城说明,小池镇为军事重地,兵家历来必争。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小池,由军事带动了经济发展,所以外国传教士才在小池设堂传教,小池的历史蕴涵了它曾经的辉煌。        今貌       小池的老街长500米许,宽5米左古,曲曲弯弯,如一条游动的巨蟒。发展中的老街,只有为数不多且破败的传统民居,在坚守着自己遥远的生存方式,但它始终以老街的神韵,伴着纯朴的民风,一天一天地迈向新的生活。
      刚步入小池老街的街首,怎么也找不到其古老而沧桑的感觉,在有限的视野范围,除了现代建筑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外,就是洁净的水泥路面了。来到老街的中部,发现一户人家正在建房,房主说他们家的老房子有一定历史,由于年久失修,早已摇摇欲坠,时时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筹集资金重新建房。在一破败的老宅子里,记者看到原有的本质结构,被岁月刻下了斑斑“年轮”,经风雨侵蚀的青砖小瓦,萎靡不振地佝偻在一起,似是在窃窃地盘算着自己的命运,如同无力过问世事的衰弱老者,让人不禁产生怜悯之情。在老街,像这样的老宅子仅有几处,透过现状及做工精细的局部残存结构,仍能发现老街曾经的繁荣。当地群众说,老街以前的房屋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但传统的木质穿枋结构用材,经不起岁月的风霜,已经退出了生活的舞台,现代人之所以对其情有独钟,缘于怀旧的心理,传统建筑现有的功能,只能处于研究、观赏等层面上,已经没有人刻意地建造这样的房屋作为生活用房。正因为如此,老街的传统民居渐渐地为现代建筑所替代,老街一天一天地迈向新的生活。
      徘徊在小池老街,记者联想到了“郑半街”,但不管是举目四望,还是寻访打听,再也无法觅到一丝踪迹,郑小池的辉煌、荣耀只能体现在“小池”的地名上,由此可见,功名利禄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过往烟云。
      就目前小池老街的状况,记者认为小池老街已经丧失了保护的价值,因为“老街”名不副实了,只是当地人的习惯称呼而已。在老街采访时,记者被当地人的热情所感动,他们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有的争相当向导,有的主动告诉记者谁家藏有老的家什。在一户人家记者看到了一件奇特的家具,它似凳如床,长约200厘米,宽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靠墙的两条腿为直柱,外面的两条腿形如“s”状,其工艺虽然较为简单,但设计奇特,四条腿内外有别,高度如同板凳,宽度大于板凳,长度如床一般,却非凳非床,主人说这件家具叫睡凳,主要用于纳凉。一位老者说他家有一个青花瓶,图案和造形都有特色,存放在农村老家。由于时间关系,记者失去了一次“长眼”的机会。
      小池的老街虽然名存实亡了,但居民家中遗留下来的老的家什,总能散发出小池的古韵气息,古朴的民风展现了小池人的境界。       新姿        小池素有文体之乡的美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地人就组建了黄梅戏班,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并到邻县进行演出,扩大了小池黄梅戏的影响;四十年代成立了太湖县抗建剧团,从艺人员20余人;九十年代挖掘出了失传30多年的7尺高跷技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小池有10多个篮球场,4个门球场。1997年成立门球协会,被省门球协会授予“安徽省门球首镇”的光荣称号。早晚漫步在小池镇,不时能够见到练拳的大爷、跳舞的大妈。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小池人,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居住在老街的张明成,利用自家的房屋进行篾器加工销售,这并不是他的生计,是他将其做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也为老街的古韵注入了动感和活力。张师傅今年50多岁,儿女都已成家立业,生活过得十分滋润,他大可不必劳心费神地工作,他说他一旦闲下不干活,就会感到六神无主。张明成老人从18岁开始学习篾匠手艺,一直珍惜这门手艺,凭着这门手艺,使一家人度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现在篾器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生意大不如以前。
      张师傅一边同记者聊着自己的经历,一边熟练地操弄着手中篾具,如织女飞针走线一般,宛如一幅动人的绣女图。在记者模糊的记忆中,儿时的宜城,也有加工销售篾器的商店,家家户户都有篾器,不知什么时候,篾器从喧嚣的城市中“蒸发”了,就连张师傅也成了小池篾器的最后守望者。张师傅之所以成为最后的守望者,是因为他在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小池的城镇建设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镇区建设了5条主干道、4条区间街道,总长6.6公里,30米宽的国道街绿树成荫,林立的路灯耀眼夺目,一排排住宅楼整齐有序。
      小池,这一历史悠久的乡镇,正在昂首阔步地迈向美好的明天。
       采访后记
     在小池镇采访,记者感慨颇深。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上格城,寂寞地沉睡着不为外人所知,记者为之惋惜,如能将其开发为旅游景点,定能扩大我市旅游资源,深厚我市的文化底蕴。遗憾的是,当地政府的财力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只好眼睁睁地捧着残缺的金饭碗。有关部门能否让这一古镇再现古色,成为我市文化、旅游领域的一朵奇葩呢?
                     
如今的小池青年已很“现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