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秀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8-28 9:41:04
“手机怎么用不了,是不是坏了啊?”日前,市民刘先生听到母亲的问题后,感觉非常奇怪,因为那款手机是自己刚为母亲购买的礼物。而当刘先生将手机稍一检查才发现,原来是母亲不小心将键盘锁上了。此前,刘先生只是简单地教会了母亲怎样拨打电话,却忽略了这款手机在一定时间内将会自动锁键盘的这个细节。
如今,手机、电脑、银行卡等已经成了年轻人离不开的“日常用品”。然而,众多老年人却对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不敢用”,短信不会发,银行卡不敢用,类似的尴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以前学的拼音都忘了,用手机主要是和家人联系方便。”记者采访了数十位老人,会用手机发短信的只有两三个人,他们普遍认为,手机能打电话就行了,发短信太麻烦,自己也不容易学会打字,还是算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老年人总是表现得很迷惑,“不敢用”。60多岁的许女士告诉记者,每次到银行取钱,她宁愿排很长的队,也不到自动取款机上取钱,主要是怕机器出错,还是到柜台上取钱心里踏实。同时,家里的微波炉、空调、热水器等家电,孩子们不回家的时候,她都一律不用:“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那些电器按钮那么多,记不住该按哪个。”
“我特别想买台电脑看看新闻什么的。但是电脑的程序这么复杂,键盘上的按钮那么多,别说学了,估计我看都看不明白。”市民黄老的观点反映了不少老人的心声,许多高科技产品不是针对他们开发的。一些产品程序太复杂,说明书又不容易看懂。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按钮太多,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一些数码产品,显示屏幕小、信息字符小、按键密集、声音细小、灵敏度过高,许多功能对老年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社会应该重视老年人的科技诉求。”安庆老年大学的一位老师认为,不能在信息时代将老年人抛在身后。让老人走出高科技产品的“盲区”,首先老年人应改变传统观念,保持经常学习的念头。同时,家里人要耐心地引导老人,让他们对害怕、不敢用的东西多操作几次,直到成功、熟练为止,勿让家人的漠然成为老人享受数字生活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