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9-3 9:50:00
图为逆流中,筏工们拼尽全力将竹排向上拉。
图为村民的笑容绽放着收获的喜悦。
本版照片由刘运中摄
“天险河水波连波,青山绿水唱山歌,撑起竹排漂贵客,竹排悠悠多快乐……叫我唱歌我就唱歌,我的山歌记不多,山歌不离郎和妹,无郎无妹不成歌,郎有心来妹有心,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还有人行路,水深还有漂流人……”一首首动听纯朴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荡漾,仿佛置身于名家笔下的画中。在潜、岳的交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马潭村,这里山青水秀,景色诱人,潜水河欢腾跳跃从村前流过,全长7公里许,这段河道便叫天险河。近几年来,一个水上漂流活动在这里兴起,从而成为天柱山旅游的又一新热点。近日,记者有幸来到这美丽的地方,与天险河上的筏工们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得知我们的来意,村民们热情地向我们推荐着这位祖祖辈辈都是撑排人、有一副好嗓子的老筏工徐礼陆。
撑排需要体力和技术
当我们来到筏工停船处时,看见徐礼陆正在做着漂流的准备,对竹筏进行认真检修。他说:“这是载客用的,要对游客安全负责,所以每次下水前都要检修,而且天险河急流险滩较多,更要注意安全。”
随后徐礼陆向我们介绍着该处的漂流是先逆流而上,然后顺流而下,所以对筏工的体力和技术都有很高要求。一个竹筏要求坐12名游客,由两名筏工撑船,特别是逆流时很困难,因为逆流完全是靠筏工用臂力将竹筏拉到最上游,“金牛峡”、“牛头峡”等地弯度较大,河流湍急,有时还需要游客下船才能过,在水深及礁石较多的地方,筏工们大多要将竹竿放在肩膀上,借助肩膀力量来撑船,风大浪急时整个人的身体都会前倾以此来攀着水中的岩石一步一步往上拉。
据了解,天险河最深处可达12米,在那里,筏工们用来撑排用的竹竿根本就没支撑点,于是他们都借助河里礁石作为支撑,天险河哪里水深哪里水浅,哪里有礁石,筏工们都非常熟悉。因为筏工们大多一天都要跑三四趟,节假日里就更没得休息了,他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再熟悉不过了。
徐礼陆说:“漂流时我们不仅要撑排,还要为游客服务,因为这毕竟是游乐项目,游客们在嬉戏玩耍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手机、钱包、鞋等掉到水里的情况,我们都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帮他们找回来。”徐礼陆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一个冬天,一位游客的钱包掉进河里,那又是在天险河较深的地方,但游客非常着急,因为钱包里有证件、发票等重要的东西,徐礼陆二话没说就钻进9米深的河里帮游客找,他说冬天河里的水冰得刺骨,找了10多分钟终于帮游客找到钱包,游客想给他报酬,徐礼陆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徐礼陆告诉我们:“我们这里的筏工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我们只能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因为游客们来这里游玩图的就是快乐,我们不能让游客带着遗憾离开。”
心情舒畅是最大的收获
谈及搞漂流的这么些年感触最深、收获最大的事情,徐礼陆说:“其实这7年里,改变最大的是自己,心情舒畅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在交谈过程中,他一直用“舒畅”一词来形容自己撑排的心情。
“撑船是累,但也非常快乐,特别是和游客们在一起心情很舒畅,而且通过和外地游客接触,我了解到了很多外面的信息,增长了很多见识。有时在家里有什么事情不高兴,等下了河和游客们在一起马上就很舒畅。”徐礼陆这样形容着他与游客们之间的关系。
徐礼陆说刚开始接触外地游客时,自己基本不与游客说话的,就是说了,游客也听不懂自己的方言,时间久了,自己也觉得该学点普通话。为了和游客交流,大多筏工也都开始学普通话。谈到学习普通话的进度,徐礼陆有些得意:有一次,一批上海游客在这里搞“户外运动”,有个游客就问徐礼陆:“您是哪里人,您是当地人吗?如果您是当地人,那普通话讲得非常好!”
马潭漂流公司的创始人李先云介绍徐礼陆时说:“这里的筏工不仅撑排,他们有时会担当天险河的导游,向游客介绍沿途风光,像‘纤夫的脚印’、‘钓鱼台’、‘金狮回首’等景点徐礼陆也都能说出一二,有时他们是歌唱家,用纯朴的山歌小调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徐礼陆那天生的好嗓子,唱起黄梅戏及山歌来也是有板有眼,很受游客们喜爱。”说起山歌的来源,徐礼陆告诉我们那都是老人们传下来的,也有的是大家在干农活时自己随便编的。优美的歌声,精彩的讲解,令游客们如痴如醉。
一位南京游客告诉我们,徐礼陆的嗓子特别好,声音也许没歌星那么专业,但那嗓音里透露着农民般的纯朴,听起来非常舒服,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人间仙境,这些是在城市里都不曾体会到的。那小调、山歌完全是由筏工们那朴实的语言构成的。
玩过漂流的游客都知道“打水仗”是漂流过程中不可缺的项目,可以和傣族的“泼水节”相提并论。这个过程中,如果想取得胜利,需要筏工们帮忙和配合。据徐礼陆介绍,“打水仗”需要筏工们有一定技术,一个竹筏就是一个团队,为了能让自己竹筏上的客人胜利,筏工们会尽力赶上竞争对手,同时又要与其保持距离,掌握好尺度和方向。
天险河也需要保护
逆流时,记者看到徐礼陆边用肩膀拉着竹筏用力向上拉,边用另外一只手去捡什么东西,等记者的竹筏赶上去时,方才发现是一矿泉水瓶被扔进河里了!记者被徐礼陆的举动感动了,当我们漂流在水流较平稳的地区时,记者忍不住上前询问徐礼陆:“您干嘛冒那么大危险捡矿泉水瓶?”徐礼陆笑着说:“只要看到河里有被丢弃的水瓶、水盆、水瓢、塑料袋什么的,我们都会去把它捡起来,因为天险河是我们的家,是我们每天生存的地方,是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裕,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它的环境。每次漂流前我们也会提醒游客不要把垃圾扔进河里,让他们放在排上,但有时有些游客不注意或不小心丢进河里,不管是不是自己竹筏上的游客扔的,我们都会捡起来。”
徐礼陆浓厚的环保意识深深感染了我。后来听村里的人说,由于这些年的旅游开发,当地的农民也都变得珍惜自己的家园,以前由于收入微薄,会有很多村民去山上砍毛竹卖,那些年山上竹林不像现在这样的茂密,那时都被砍得差不多了。自从旅游发展起来以后,大家也都懂得如何保护这里的资源和环境。徐礼陆说:“我们7年来都没再砍过一棵树了,看现在山上的树木全部长起来,马潭也变成名副其实的山青水秀的人间仙境。”
旅游开发让当地富起来
徐礼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01年自从村里办起天险河漂流公司,他就加入了漂流队伍,到现在他已是撑了7年竹筏的老筏工了。徐礼陆告诉我们,没成立漂流公司之前,自己家祖祖辈辈也是撑排的,那时主要是用来做运输的,或者帮别人运一些芦苇杆,一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只够一家人吃饭用的。现在大不一样了,自从旅游发展起来以后,自己就靠漂流赚点钱,妻子向游客卖点土产还有草鞋、水枪、水瓢等在打水仗时用的工具,一年收入大概在6000-7000元,今年行情较好,大概能赚10000元左右。
徐礼陆所在白马潭天险河漂流公司自创办7年来,共接待游客10万多人,旅游收入300多万元。如今,全村有100多人直接为旅游业服务,近千人从中获益,发展旅游业为当地百姓的一条脱贫致富路。
“农家乐”旅游的确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很多农民家里除了种植水稻以外,在他们的园子里大多种植了板栗、茶叶等,这些板栗、茶叶除了供自家吃喝以外,大部分卖给游客。他们有时还会带领游客到果园里,教他们打板栗、采野果。让游客们体验农家的生活乐趣,漂流结束后,很多筏工会将游客领回自己的家中品尝农家饭。石耳炖乌鸡,油炸小河鱼、板栗烧肉、山粉圆子等特色菜肴令广大游客大饱口福。
马潭村很多农民通过漂流和办农家宴等,一年下来都能挣六、七千块钱,农活也没被耽误。如今徐礼陆家正准备盖新楼房,买电冰箱、电视机等电器。徐礼陆笑呵呵地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生活富裕多了。”
记者手记:
离开马潭村时,太阳还没落山,夕阳下的天险河显得那么美丽,热情的筏工们用他们那纯朴嘹亮的歌声欢送我们。徐礼陆告诉我们:“只要我还撑得动,就会一直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