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痘姆黑陶:土与火的艺术

作者:杨宏伟,储北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10-21 10:52:01     泥团在制陶艺人手里神奇地变成了陶胚  储北平 摄   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载:“神农作瓦曰陶”。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陶埏》对陶器工艺有这样的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在陶器中黑陶堪称上品,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篇章,可称得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当今学者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初冬时节,记者慕名来到素有“皖西南陶瓷之乡”之称的潜山县痘姆乡采访。在乡党委书记李忠的陪同下,记者一行来到痘姆乡红星陶瓷场,现场目睹了纯手工制陶的一道工序:一块偌大的泥巴团,放置在飞速运转的陶车上,通过制陶艺人双手的拿捏和控制,三五分钟便神奇地变成了一个陶罐的泥胚。
  据潜山县志载:痘姆生产陶器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名气。《新唐书》载,舒州同安郡(今潜山)的“土贡、酒器”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陶瓷酒具三年一贡。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道:“舒州杓(陶器酒具)力士杓,李白与尔同死生”。
  痘姆乡政府所在地旧称“马道头”,又叫“窑头”。此地处于黄泥岗,由于大自然的恩赐,沉积了大量优质的红黄粘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陶器和砖瓦的条件。从大量地下发现看,这里古窑密布,窑基呈层状展布,是历代陶器的产地。而且民间至今仍流散有众多造型奇特、做工考究的古黑陶。据专业人士推测,这里制作黑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
  在距离痘姆乡不足4公里的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近年重点工程建设时在附近发掘的一些汉墓中,发现了大量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黑陶,绝大部分都已被国家珍藏。这些黑陶精妙绝伦,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智慧、情感和技巧,即使是最粗砺的陶,也会让人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它不仅蕴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且也闪烁着朴素的艺术光芒。
  据当地陶艺专家介绍,黑陶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故称之为“龙山文化”。黑陶因制作工艺复杂、烧制温度难以掌握而失传了3000多年,自发现以来经过61年的不懈努力,其制作工艺于1989年被诠释破译。勤劳、聪慧的痘姆人经过不懈地学习和摸索,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发掘和掌握了黑陶制作技艺。
  从制陶师傅那里记者了解到,黑陶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大体需要12道工序,需25天左右烧制而成,这样烧出来的陶器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四大特点,其制作之精致、造型之优美,更为世人所倾倒,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有些精品,叩之有鸣玉之声,富墨玉之美,泛青铜之光,做工细腻考究,形意丰富统一,古朴典雅,奇丽华贵,高则三米之巨,富贵豪华;微则火柴盒可容,精致考究,颇宜室内装点,更具欣赏、收藏价值,深受各界人士喜爱。经历了岁月与呵护,黑陶愈黑愈亮愈显珍贵,黑色使人感觉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内涵深沉,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撼,宁静而致远。
  说到痘姆黑陶制作的现状,红星陶瓷场场长陶艺第四代传人葛贤敬颇为忧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黑陶厂家不得不转行制作畅销的琉璃瓦和简易陶罐。加之近年来机械制陶发展迅速,纯手工制陶整个安徽省也只剩几家,周边省也不多见了。制陶艺人纷纷改行,痘姆目前仍坚守的不足50人,且都在四五十岁以上,黑陶技艺面临后继无人。”
  有位诗人在赞美黑陶时写道:沉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静美在泥水与火焰的拥抱中,呼吸在远古与未来的跳跃中,升华在理智与情感的撞击中……对于老祖宗留下的黑陶文化这一宝贵的遗产,如何把它保护好、推介好、开发好,让其为安庆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