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丹华 文章来源:安庆新闻网 点击数: 日期:2008-4-13 12:35:24
“啃老族” 是近来社会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子女成年后,不能自立或完全自立,要靠父母养活或接济的族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些或轻或重、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的“啃老族”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其人———
两代“啃老”人
因是朋友关系,年近五十的老夏对记者提出的话题并不忌讳,他是我市一家国营企业的老职工,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那家企业的职工曾富裕得令周围人眼馋,但现在也无可奈何地进入了困难企业的行列,如今,老伴从单位下岗,儿子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一家人过日子就全靠老夏的那本来就有限的工资,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好在他的父母仍均健在,并且都是“国家的人”,老人的工资管自己当然有不少节余,由于老夏的两个妹妹家庭比较好,所以父母也就变相地成了他家的“银行”,大事小事就到父母那儿要一点,最初还觉得有些不合适,但久而久之竟成了习惯,他说,他也知道这其实是自己无能的表现,但却是无奈之举,谁让自己的单位那么不争气呢。眼下儿子虽工作无着,却进入了婚嫁的年龄,结婚是迟早的事,到时这笔开支不还得仰仗父母。老夏说他现在除了工作,主要任务就是伺候好两位老人,他笑称这“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 啃老”的“房奴”
小董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是一家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他说他之所以沦为“啃老族”,全是房子惹的“祸”。他本来的收入是不错的,原来每天也都过得滋润而惬意,但从去年开始,这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他看到疯涨的房价,便将自己的购房计划提前了,除将所有存款全部投进去外,还向银行按揭贷款30多万,买了一处近130平方米的“江景”商品房,虽然,一夜之间便成了“有产阶级”,但却因此成了“房奴”,每个月的还贷计划颇让他焦头烂额,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保证,所以,便理所当然地回家蹭饭,除此之外,其他的消费也由父母“埋单”了,他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再打一份工尽量缩短还贷期的想法,不过,他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节余的钱将来也是给他用,现在只不过是提前“支取”罢了。
寒门里的“贵子”
见到吴“班(搬)长”是在一个朋友家的麻将桌上,之所以称呼他为班长,就是因为他平日里就喜欢打麻将,并总是将家里的钱“搬”到麻将桌上然后输给大家。一眼看上去,吴“班(搬)长”穿的用的都显得很有身份,但其实,他至今仍无一份工作,好像这世上的工作都不适合他,不是干不了就是嫌脏嫌累,所以整天无所事事,麻将桌上度日。生活就全靠父亲的退休金,为了满足他的“贵族”消费,年过花甲的父亲不得不在退休之后再次外出打工给一家公司看仓库。据知情人说,“吴班长”的母亲去世得早,他父亲原来是准备再婚的,如今,年龄大了,因儿子的原因,他再也不提自己的事了,只希望儿子能找个工作成个家,不过,真有那么一天,那一笔费用怎么办呢,这事儿子从没想过,却是老父晚年的最大“心结”。
对此,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罗本琦教授认为,“啃老族”现象近年来凸显出来并非偶然,主要是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因为这个族群里大部分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从父母那里接受的都是“你就是全家的中心”的反传统思想,缺乏独立性和责任观的培养,因此独立能力弱,对父母的依赖性强;二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外来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人越来越多地在性格中注入了自私、享乐、掠夺的成分,而完全不顾他人甚至父母的感受。罗教授强调,这种现象如任其发展危害性很大,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连父母都不爱,那国家还有未来吗?因此,现在的确是到了应该反思和让优良传统道德回归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