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记者千米井下体验矿工生活

作者:乔剑 文章来源:安庆新闻网 点击数: 日期:2008-5-5 10:17:16      600米地下电脑监控系统 胡瑞琨 摄
打钻   340层的摩天大楼有多高?如果是在地底下,这样的深度,工作和生活又是怎样?
  五一前夕,记者来到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境内的省级文明单位———安庆铜矿。第一次下到井下1040米,体验一下矿工不一样的工作和生活。
      出发:
        乘着吉普车下深井
  厚厚的工作服,齐膝的长统靴,戴上安全帽,携带手电筒,全副武装之后,感觉身子明显笨重起来。在安庆铜矿政工科新闻干事和掘进工区区长高昆的带领下,带着好奇、兴奋和忐忑的心情,记者乘着吉普车向着地层深处挺进。
  原本想像地下巷道窄小、坎坷、泥泞,却没想到这里颇像一条高速公路的隧道。据高昆区长介绍,安庆铜矿是全国首家实施新模式办矿的矿山,像这样从地表驱车直接到达井下的矿山在国内十分罕见,一般以副井和辅助斜坡道见多。
  100米、200米……顺着斜坡,吉普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呈z形或螺旋式地下降。记者注意到,巷道一旁每隔20米就有一处错车硐室,为了井下车辆相互间的避让,而每隔60米,就有一处水平的作业中段。
  据了解,安庆铜矿井下深达1040米,斜坡道宽5米,高4.5米,从地表到井下全程大约20公里,坡度一般在10%至15%之间。
  行进了约20分钟,吉普车下降到了地下560米,气压遽然增大,耳膜随之鼓胀起来,周围的声音也变得模糊了。
        忙碌:
         工蜂般的铲运机司机
  井下560米,这是安庆铜矿目前最繁忙的一个生产中段,在一条横向的主巷道口,我们一行下车开始步行。
  井下主巷道一片灯火通明,一些支巷道黑洞洞的,顺着手电筒的强光,记者紧跟在高区长身后一步不离。这里的道路弯弯曲曲,不时有分出的支巷道,如同迷宫,如果脱队独行,不仅会迷路,也会出现危险,因为附近就有深达60米的卸矿溜井。
  矿道的两边是排水渠,岩壁喷上了水泥,空气有些潮,闷闷的。不管地上寒来暑往,这里的温度始终恒定在摄氏25度至28度之间。
  行走在矿道里,耳边不时传来犹如飞机飞行般的轰鸣声。这是矿道里最重要的运输工具铲运机在运作。这个9米长的庞然大物自重近30吨,一次可铲出10吨左右的矿石。
  而铲运机司机则是矿里最辛苦的工种之一,如同蜂巢里的工蜂,安庆铜矿一年可产出115万吨左右的矿石,由10台铲运机、27名司机不分昼夜地运输。
  39岁的韩传松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是农民的他1990年被安庆铜矿招进,成为了首批12名铲运机司机之一,然而现在只剩下他一个“元老”了。
  “其他人都嫌这个岗位太苦太累而改行了,铲运车司机不仅要忍受高强度的噪音,而且要忍受高强度的工作,从上班到下班整整8个小时,马不停蹄地在黑暗的矿道里穿梭。”高区长说。 矿工们火热的工作激情
        艰辛:
         高温下硬碰硬的战斗
  在地下约600米深处,记者来到采矿工区一个作业点,还没进入洞口,巨大的热流伴随着轰轰的机械声席卷而来。采矿区作业区域深深浅浅地布满了深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泥浆气味。三四名工人带着防尘口罩,站在泥泞的水坑里安装上百斤重的设备,蓝色的工作服早已经被汗湿透了,贴在前胸和后背上。而他们身后是已经挖好的几个直径碗口粗的深孔。
  采矿工作是最具危险性的,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工人们要在坚硬的岩石上钻出60米深的孔洞,由于打眼震动很大,矿区顶上都用钢筋网固定,防止矸石坠落伤人。
  “为了打下一个大孔,工人们要穿着严实,在吹风机带来的摄氏30多度的高温里全神贯注地作业。有时一天下来,要汗湿好几套衣服,这活不仅苦,还需要体力。更让人难受的是噪声。钻机一开动,噪声二三百米以外都能听到。而工人是不能戴耳塞作业的,为的是万一有什么情况,旁人能及时传达信息。”高区长说,安庆铜矿管理严格有序,矿山保持了连续14个安全年。 矿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欢笑:
         最惬意的午饭时间
  安庆铜矿矿区开采的是铜矿石,岩石的稳定性比较好,不像煤矿,这里没有瓦斯,因此不用担心会发生此类意外。
  每个中段都有维修硐室,这是一条长长的通道,用于修理附近出现故障的机械设备,同时这里也是工人们吃饭、休息的场所。每天,工人的工作量都是按计划排好的。为了抓紧时间干活,完成当天的产量,工人都是在井下吃中饭。
  上午11点半,在井下700米的一个维修硐室,七八名工人正聚在一个洞穴里就餐。我注意到矿工老潘端着饭盒的手,粗糙、苍老,印痕道道,指甲里满是黑黑的油污。“不难洗,肥皂水洗洗就干净了。最好是用刨木花,一擦一洗就干干净净。”老潘一边说着,一边大口地吃着饭,“上去洗个澡,再好好睡上一觉,就舒服多了!干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旁边的工友不时地和他开着玩笑。这是矿工们在井下最轻松的一段时刻。
  告别矿工,起身从副井返回。登上“电梯”,以每秒3米的速度从地下千米深处走向光明,仿佛穿过了长长的时空隧道。
  见到光了,阳光恣意地洒落在出井口上,眯着眼,站在正午灿烂的太阳光底下,我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耳畔还萦绕着铲运机轰隆隆的引擎声。   地下   地下维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