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粽子显温馨 艾香飘宜城

作者:吴寒芬,胡玉堂,胡瑞琨 文章来源:安庆新闻网 点击数: 日期:2008-6-9 8:48:52    赛龙舟赛出精神   每年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龙舟赛,因为这项运动最能体现端午节的氛围。
  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龙舟竞渡这项活动,当时的先民在急促的锣鼓声中,划着雕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此娱神乐人,为祭祀仪式中带有宗教性质的娱乐项目。旧时,龙舟赛始终含有迷信色彩,竞渡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龙舟披红挂彩,这个时候女人是不能接近龙舟的,否则会触霉头。参加竞渡的汉子多是渔民,特别注重竞渡的成绩,因为他们深信当年的收成和竞渡的结果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竞渡时常常发生械斗,这种现象在我市沿江一带尤为突出,有的家族为了让参赛选手奋力拼搏,制定了一系列优抚政策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因此,虽致人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死者家属有着一种荣誉感,在一定的程度上相当于现在的烈属。竞渡获胜的龙舟,所代表的家族或区域内人员,当年的社会地位不仅高人一等,而且办起事来也显得得心应手。
  这些现象从表面看有迷信色彩,但细细想来,还是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竞渡获胜者无论是体力还是耐力都有着过人之处,而且相互之间团结协作也更加默契,所以在日常劳作中肯定会胜于他人,收获丰厚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如今龙舟竞渡的迷信色彩渐渐地淡化了,但这种运动形式却得到了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全国各地都将其当作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我市一些乡镇每年端午节也都开展龙舟赛活动。记者曾参观过宜秀区白泽乡的龙舟赛,当时的情形现在回忆起来仍然令人振奋。记者去的时候有点迟,途中经过的村庄很少看到人,让人产生了万人空巷的感觉。在现场记者看到,无论是参赛人员还是观看的群众,人人都投入到竞渡的氛围之中,震天的鼓声,高昂的呐喊,体现出了当地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 包粽子包出和谐
    自古以来,烘托节日气氛必然少不了节令食品,粽子无疑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每年的端午节,我市市民都有吃粽子应节的习惯,过去,在端午节临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用料非常讲究,如包鲜肉粽子,选用五花肉,前两晚加盐、糖、五香粉、酱油等调料腌制。糯米提前3-4小时清洗、浸泡,同时清洗粽叶备用,有的人家使用的粽叶还是自己到芦苇荡打的。由此可见,粽子的制作工序十分繁琐,然而,正因为有着这些繁琐的工序,才使端午节的节日氛围更加浓厚。市民王先生说,因为嫌麻烦,现在很少自己包粽子了,想吃什么口味的,商场、超市应有尽有。可是有得也有失,在方便的同时人们也丧失了享受剥开粽叶闻到沁人心脾香味的那种愉悦了。记者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的头一两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说笑,场景十分温馨。邻居间相互赠送自己的“作品”,大家欣赏、品味的不仅仅是手艺和味道,更多的是人性的善良、社会的和谐。如今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冲淡了这种生活方式,使部分人淡忘了邻里之间固有的温馨,端午节也只能关着门独自品尝节日的味道。 挂艾草挂出健康   我市一直有着“清明插柳,端午挂艾”的习俗,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悬挂艾草和菖蒲,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人们把艾草、菖蒲挂在门前,可以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艾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生长在潮湿的沟边、溪边,全株可以入药。过去,我市一些农村的妇女和孩子喜欢用艾叶和蚕茧做成虎形,谓之“艾虎”,戴在头上,用来驱瘟疫、避邪气。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扁平似剑,上尖下宽。根茎可作香料,亦可供药用。采来之后,分成小束,捆扎后吊于门框边,说是因此任何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故有“菖蒲剑,斩邪佞”之说。艾草和菖蒲都含有芳香油,能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可见,古人端午悬挂艾草和菖蒲,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发挥防病作用。
  端午节的前几天,宜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卖艾草和菖蒲,市民购买的热情也很高。在康熙河农贸市场卖艾草和菖蒲的小贩小韩说,最近几天,他每天都要拉几百把艾草和菖蒲来卖,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卖完了,这种季节性的生意做得很爽,既轻松收入又不错。正在购买艾草和菖蒲的石老太笑着说:“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必备的应节之物,几十年以来已养成了习惯,每年都要买些回家,然后在家中所有的门上都悬挂一束。我的儿女现在也这样做”。记者的一位朋友潘先生居住在市里仁小区的一楼,家里湿度较大、蚊虫很多,屋中常常散发出霉味,前两天,他买了一些艾草和菖蒲悬挂在门上,家里的霉味消失了,还不时地闻到艾草和菖蒲特有的香味,蚊虫也少了。最近,记者专程到几处居民小区观察市民悬挂艾草和菖蒲的情况,发现大多数市民都在自家的大门上悬挂艾草和菖蒲,步入楼道后阵阵清香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市民希望将这种良好的习俗传承下去。 佩香囊配出姻缘   端午节佩带香囊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可惜这种习俗在渐渐的淡化。
  香囊早期制作的方法十分简单,将一方小小布块包住朱砂、雄黄等药物即可,造型也很单调,目的是驱赶蚊虫。据传,古时候每年四、五月份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威胁百姓的身体健康,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这位神仙发现,凡间人心善恶不一,于是决定惩恶扬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一起戴上它。从那以后佩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逃之夭夭,而恶人则被虫害毒疫毒死。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在社会进化过程中,人们对美有了要求,开始注重香囊的布料及造型了,由最初形似粽子的外形发展成各式动物造型,或绣上含有各种喻义的图案。
  今年60多岁的张先生回忆自己儿时过端午节的情形,脸上荡漾起了青春的笑容。他说他的婚姻就是由香囊牵的线。张先生母亲的刺绣功夫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周边的大姑娘、小媳妇纷纷上门讨教。他十四五岁的那年端午节,母亲像往年一样,给他佩带了香囊,邻居李大婶看到他所佩带的香囊后,脸上露出了异样的笑容,并称他是大人了。此后,李大婶家的女儿经常带着绣品到他家来,向他母亲请教,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指导,从图案的设计、布局,到色彩的搭配知无不言,后来,李大婶家的女儿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妻子。若干年后的一个端午节,张先生到岳母家过节,岳母一时兴起说出张先生的婚姻奥秘。原来,李大婶当年看到张先生所佩带的香囊,明白了张家发出了求婚的信息,因为香囊上鸳鸯戏水的图案,只有一只雄性鸳鸯在回头顾盼,目光里流露出期盼的眼神。李大婶和张家家风淳朴,张先生积极上进,李大婶有意将女儿许配给张先生,于是督促女儿经常到张家求教,促成了这桩姻缘。
  过去,刺绣对于女孩子来说,是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与婚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有着联姻意向的少男少女,端午节是一次考验的机会,少女将自己精心绣制的香囊送给意中人后,对方的家人通过香囊的做工质量,判断少女的修养。因此,少女在赠送香囊时总是羞涩的,在羞涩的背后暗藏着一些担心,因为她们对自己绣品缺乏信心,其实在这份担心是多余的,在那个年代,两情相悦的少男少女,走到互送情物的地步,结婚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现在会刺绣的少女已经不多了,但丝毫不影响她们在端午节期间,将刺绣香囊作为情物予以赠送的情趣,因为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香囊,终归有代表她们情意的。在现代社会,情侣间注重的是情调,细节变得不重要了。好在端午节赠送香囊的习俗还保留着,使一些小伙子能够获得具备避邪驱瘟功效的香囊,这一传统情物,将其放在床边,伴着爱的芬芳进入梦乡。 麦粑出笼 穿新鞋啦 买把艾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