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村卫生室就一间破旧的小房子,看病抓药等所有的工作都在一起,医疗条件也很有限。那时有人生病了,村民一来请,我们就背个箱子上门,有时候,一天要跑几十里路。那个箱子俗称‘百宝箱’。其实里面也就放着体温表,听诊器等一些十分简单的工具和药品。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一根针,一把草,赤着脚,到处跑。’生动又真实地描写了当年我们赤脚医生行医的状况。药品范围窄,诊疗器械的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到诊疗的效果。”今年58岁的苏传庆老人,是宜秀区大桥办事处眉山村卫生所的医生,从医已经30多年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眉山村卫生所,一个小小的村级卫生所,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家袖珍的综合医院,明亮、宽敞、干净,输液室、诊疗室、配药室、药房、健教室等一个不少。而且来这里看病的村民也不少。候诊室里坐着几位候诊的村民,而输液室里的座位和床位几乎全满了。
见证了30年来的农村医疗变化,苏传庆就是一句感慨:“变化太大了。”他告诉记者,以前药的品种不足30种,现在达到了三四百种;以前只能治疗一些农村的常见病,现在由于医疗条件和技术的改善,一些慢性病在卫生所都可以治疗;以前去城里购买药品,一次需要半天时间,现在只要做好计划,批发企业定期配送,如有需要打个电话,送药上门。
不仅如此,药房的硬件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龙山燎原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安庆市首批被授予“规范药房”的农村医疗机构之一。走进该服务站,全透明的药房最为吸引人,货架上近600个品种的药品被仔细地进行分类,胶囊类、颗粒类等一目了然。药房还配备了空调、温度计和湿度计,进行室温的调控。一些需要低温保存的药品,还配有专门的冰箱。“除此之外,药房的电脑里安装了药品管理系统”。医生舒明告诉记者,只要动动鼠标,就可以查到药品的存量、有效期等相关信息,如果药品存量不足,还会自动提示。
“改革开放初期,安庆市区仅有一家二级药品批发站和一家三级药品批发公司,零售药房仅六家,农村地区基本没有零售药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安庆市区的药品批发企业已发展到9家,县级药品批发配送企业达到23家,年药品销售额由改革开放初期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10亿元以上,购货方式也由上门购药变成配送上门。全市零售药房发展到764家,零售连锁企业发展到3家,连锁门店达44个,覆盖了大部分农村地区。此外,乡镇村级医疗机构的“规范药房”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目前,全市乡镇级规范药房达到149家,村级规范药房达到1077家,分别占乡镇村总数的96%和64%,农民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购到放心价廉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