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一位村支书眼中的30年电力变迁


  低矮的木线杆、纤细的电线,一盏低瓦度白炽灯是家里唯一的“电器”,还经常停电,家家户户都有几盏油灯备用,蜡烛更是照明常用品……相信在很多上了一点年纪的人的脑海中,都留有30年前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对电力这样的记忆。
  30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处于安徽电网末端的安庆电网从弱到强,成绩骄人。今天,让我们回望来路,梳理一段乡村30年电力发展的脉络,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农村电力事业带了的巨大变化。   地处枞阳县东部的横埠镇是“省中心镇”和“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该镇横埠村是一个有着1150户家庭,4062人口的大村,然而30年前,每到夜晚,村里家家都是用一盏豆大的油灯照明。“夜点明子满脸黑,人推磨杆满头汗”可以说是村里甚至是整个乡镇上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
  今年47岁的村支部书记汪贵权,上世纪80年代便在村里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分管水、电、路工作,和电力打了近30年的交道,见证了农村用电从盼电、到忧电再到靠电一步步的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关键词
[ 盼 电 ]
  1978年的横埠村没有一根电线杆,那时谁也不知道“电”为何物,每到夜晚,只有昏暗的煤油灯照亮着这个偏僻的乡村,近4000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时任村委会副主任分管水电工作的老汪回忆说,“当时只知道城里有了电,就不需要用火柴去点煤油灯了,每家每户都用电灯泡,晚上什么都看得到。”
  直到1984年,老汪和村民们一道架设了一条通往横埠公社的简陋电力线路,“电”这个现代文明的标志才第一次踏上了横埠村的土地。
  第一盏电灯泡亮起来的那一刻,老汪至今仍记忆犹新,“乡亲们欢呼雀跃,燃放起了鞭炮,都跑来看这个稀奇的事物”。但在当时,电还不是供村民生活使用的,主要为横埠公社农业生产服务,直到两年后横埠村的老百姓才陆续用上了电。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虽然走进了横埠村的千家万户,但全村的用电量却少得可怜,一个月不到1万度,除去农业、工业生产用电,平均每户人家一个月的电量只有一度多,“电”对于那时的横埠村百姓来说还只是照明。
  上世纪80年代横埠村只有两台小变压器,一台30千伏安,一台50千伏安,由于用电需求小,当时的电力供应还不紧张,然而停电却是常有的事。老汪说,由于电网极不稳定,电力供应几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停电成了一种常态,自然也没有停电前下通知的概念。
  上世纪80年代让横埠村村民对电力印象最深的还有电价,由于电力线路残破,电损非常严重,加上村电工收费混乱,村民的生活用电电价竟高达每度2元多,相当于当时约30个鸡蛋的价钱。横埠村不少农户有了电却怕用电,除了堂屋用15瓦的电灯照明,其它房间都是用5瓦的灯泡,不到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不开灯。
  上世纪80年代末也是村电工是最“吃香”的时候,自己的工资从电费里拿,哪家关系好、哪家当官的,村电工都可以随意照顾:而乱收费、乱加价也是屡见不鲜的。老汪说, “电老虎”的称号也从这时叫开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横埠村虽然通了电,但电价高、用电难,夜晚,煤油灯、蜡烛还是唱着主角。
上世纪90年代关键词
[ 忧 电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了横埠,勤劳、聪明的横埠人开始外出打工,做买卖,办工厂。
  这时一批钱包先鼓起来的横埠人从大城市购买回了大量的家用电器和电动工具,横埠村的居民用电量也随之大幅提高,从过去的平均每户每月1度多电,发展到近10度。
  这期间,枞阳县供电局和横埠镇政府联合设立镇电管站,对农村10千伏及以下供电设备、农村电工实行双重管理。
  就在乡亲们不断新增电动工具和家用电器时,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原来正常出水的提水泵在农忙时变成了猫撒尿似的时断时续;年三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18英寸的电视机却只有烟盒大的图像。
  横埠村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两个总共80千伏安的变压器已经“不堪重负”,经济改善后的村民们第一次为用电发愁了。
  “当时一台30千伏安的变压器要负担近2000人口的供电,用电高峰时,到户电压不到110伏,25瓦的电灯泡只能看见一点红火。”老汪说,提水泵和打稻机使用不了,大家又不得不找来水车等恢复原有的耕作模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94年横埠村进行了第一次电网改造,资金供电部门拿一点,各生产队和老百姓自筹一点,优化供电线路、安装到户电表,并增加了两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这期间,安庆供电局通过农电体制改革,逐步规范乡镇供电所管理,取消村级电工承包抄表收费,实行明码标价、统一电费收据来整顿电价问题。电路改善了,电损减少了,收费透明了,横埠村的电价也迎来了第一次下降,从过去的每度2块多,降到了0.9元一度。
  但是电力的发展还是远远滞后于快速增长的村民用电需求。
  任小七是横埠村最先富裕起来的村民,老汪还记得,1995年任小七娶媳妇,“当时任小七的老婆陪嫁了彩电、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满车的家电,然而这些电器陪嫁后都成了摆设,电压不稳根本无法使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横埠村平均每星期还要停两次电,煤油灯还是家中的必备品。
21世纪初关键词
[ 靠 电 ]
  1998年,在党中央的关注下,我国农村用电终于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即“两改一同价”,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1999年,总投资11亿元的安庆农网“两改一同价”工程正式启动。同年,横埠村村民实现了一户一表,电价也从每度0.9元降到了0.72元。
  2003年,“安庆供电局”换牌为“安庆供电公司”,就此剥离行政职能,在经济、人力、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公司化运作,真正摆脱计划经济,迈步走向市场。
  同年,历时5年,总投资11亿元的安庆农网“两改一同价”工程全部结束。横埠村告别了三天一停电的历史,“停电通知“这个城里人享受的“专利”也首次在横埠村出现,而相伴了村民数十年的煤油灯也彻底作古。
  2004年4月,横埠村的村民翻出了家中的被束之高阁的家用电器,全市实行居民用电“同网同价”,横埠村百姓也终于迎来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电价,每度电只需交0.5653元费用,村民们再不用为用不起电发愁了。
  除了电价的下降、电网的改善,供电部门的形象也在村民的心中发生着改变,从过去的“电老虎”,变成了现在的“电保姆”,村民只需一个电话,马上就有专业的电工上门服务。
  2007年是横埠村的电力事业激动人心的一年,横埠村累计投入资金52.3万元,顺利完成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达到了新农村电气化村标准,全村1050户实现户户通电, 10kv供电半径合格率100%,配电设备完好率100%,节能配变比率100%,连续多年零伤亡事故。
  如今,横埠镇有12台共计1230千伏安的变压器,是1984年的15倍。2008年居民生活用电量平均每月约100度,是1984年的近100倍。
  生活越来越好,横埠村的乡亲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电了。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走向富强的三十年,也是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三十年。
  三十年的鼎新革故,使安庆电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使历经百年沧桑的安庆电力,重焕青春光彩。2007年安庆地区的供电量突破50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近14倍。
  我们回望走过的路,并不只是往事重温,而是希望通过梳理三十年的发展脉络,重新解读我们曾经有过的困惑和辉煌。所谓见微知著,我们需要也应该需要,让历史告诉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