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安庆拓宽“留守农民”就业路径

  由于外地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安庆市有近20万农民留守家乡。为此,安庆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构筑农民工岗位“蓄水池”的同时,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工就业——   20万农民工留守家乡   已经是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然而宿松县孚玉镇21岁的朱晓斌,这几天一直和几个朋友在县城上网、打牌。“买化肥、耕田的事根本就不会干。”小朱边上网边回答。   去年12月,因为玩具厂不景气,厂里给朱晓斌和他的几个老乡提前放假。等到正月初六他又赶到东莞时,原来的主管客气地拒绝了他们。在人才市场,小朱一无所获:不是达不到企业的学历和技能要求,就是工资低得让人不想干。眼看身上的钱快用完了,半个月后他只好背着行李回了老家。前两天,在东莞的几个老乡打电话告诉他,现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准备回家了。眼下他无所事事,便每天骑着摩托早出晚归,上网聊天取代了原来厂里紧张的生活。在靠近县城的村子里,一些比小朱年龄大的农民工又重新拿起了锄头下田干活,一些人到县城做起了小本生意,更多的像小朱这样的年轻人则是在等待观望,寻找下一次外出的机会。   安庆市劳动保障部门预计,因为金融风暴影响,用工需求下降,全市只有83万农民工顺利外出就业,还有相当一批劳动力只能留守。然而,全市人均仅0.7亩的耕地无法容纳规模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因此必须为20万留守农民工找到“突围”之路。   返乡创业筑起岗位“蓄水池”   望江县鸦滩镇的农民李银苟夫妇,两年来,每天早上都骑摩托车准时到镇上的一家服装厂上班。在这里工作快两年后,老李夫妻俩已经习惯了这样有规律的生活。“在这里,和外面没有什么不一样,在家门口上班更自在了。”老李平静地说,虽然在外面工资高一点,但是开支也大,扣掉生活费,现在实际上跟在家门口打工也差不了多少。现在,还能照顾读中学的儿子和年纪大的父母亲。   在鸦滩镇,300多人都像老李一样,分别在镇上的几个工厂谋生。几年前,该镇将一所中学的老校区和一座乡政府大院加以改造,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基地。去年底,随着农民工提前返乡,镇上加紧了建设步伐。目前,5栋标准化厂房和5栋办公楼,完善的用水、道路等基本设施,吸引了服装加工、汽车零配件、食品加工等企业落户。和鸦滩镇一样,望江县的8个农民工创业园共吸纳农民工3000多人。   返乡创业潮成为吸纳农民工的一个“蓄水池”。全市各县市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入园企业免缴一定期限的物管费、卫生费。全市先后创办起14家农民工创业园,带动3万农民工就业。   订单培训打开就业主渠道   转移就业从培训起步。虽然转移劳动力中83%以上为初中及以上文化,但是普遍缺乏专业劳动技能。为此,安庆市大力创新培训方式,提供了多种让农民工接受的就业培训模式。宿松县建立以技工学校为主、就业训练中心和乡镇服务所培训为辅、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采取“乡镇+培训机构”的订单式转移培训、“用工企业+培训机构”的提升式培训、“职业学校+培训机构”预备制培训三种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机械、纺织、计算机操作等培训课程,将综合性培训和专业性培训相结合。潜山县黄埔镇云丰村,依托村办针织厂建立了针织职业培训学校,把培训学校与村办工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培训、实习、生产一条龙服务,培训学校创办两年来,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00多人,有200多人在县工业园就业,100多人外出到浙江湖州打工,100多人在村针织厂就业。   目前,该市已经与上海、苏州、厦门等12个城市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合作城市多次直接组织用工单位到安庆举办专场招聘会。安庆市则组织10余家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代表赴湖州等地进行岗位对接,28家当地企业与安庆各类学校签订校企合作意向。   “第二代农民工”是就业难点   今年正月初四开工以来,浙江某服饰公司在嵊州开发区工厂的负责人祝和顺,每天给远在宿松县老家的亲戚、朋友打电话。内容只有一个:招工。但是,即使抛出每招一名工人付100元辛苦费的条件,仍找不到合适的人。因此他被迫关闭一条生产线。   用人单位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普遍不愿意到劳动强度较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而宁愿去从事一些较为轻松的服务行业,即使是工资收入有所下降也愿意。   “第二代农民工”出生在农村,却一心向往扎根城市。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技术训练,又没有第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的干劲,这使他们一直无法真正获得在城市生存的物质条件,金融风暴冲击到企业后,“第二代农民工”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一个人群。   安庆市一项调查显示:目前,17至30岁年龄段的农民工为61.69万人,占总量的48%。显然,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流。“第二代农民工”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提供更有效的培训服务,组织这些年轻农民工有组织输出,政府、社会和企业都无法回避。(记者胡劲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