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记得市盐业公司3月份推出1元小包装食盐时,曾称此举是为了增加包装规格,给市民提供更多的选购余地,可是,城区市场不久就被这种小包装食盐所“垄断”,市民对此意见纷纷,他们认为食盐变换包装就是变相涨价。小胡不敢轻信这种说法,于是进行了采访。
最近很多市民向小胡反映:城区买不到500克包装的食盐,几乎所有商店、超市销售的都是325克的包装,这是一种变相涨价的行为,因为500克包装的食盐售价1.3元,而325克包装的食盐价格是1元,消费者食用500克这种小包装的食盐,就要花费约1.54元,同样的盐“改头换面”,每500克涨了0.24元,这些都要消费者“埋单”。6月15日,小胡在城区一些商店、超市果然没找到500克包装的精细食盐。据市盐业公司有关同志介绍,为丰富市场食盐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经省、市物价局核准,我市“不找零”325克小包装食盐于今年3月份上市,经济效益虽然有所提升,但包装的数量等费用也增加了很多,因此涨价的空间并没有消费者想象的那么大。
小胡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由于食盐实行专卖,各市、县盐业公司按属地经营的模式运作,因此该公司将500克包装的食盐调配到城市的周边区域,以“阻击战”的方式,防止消费者跨区域消费,保证销售量的稳定,所以城区买不到500克包装的食盐。另外,小胡在该公司提供的资料中发现这样的文字:“此包装密封性更强,不易碘挥发,方便三口之家科学吃盐。”并没有涉及质量的内容,小胡对此的理解是,这两种食盐除了包装不同外,质量并没有差异,而价格却有所不同。同时,小胡还发现省物价局皖价商(2008)225号文件明确要求,在食盐销售过程中,要确保500克包装食盐的充足供应,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可是,市盐业公司通过防御调配,人为地使城区市场缺乏500克包装食盐,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小胡以为这种做法不妥,能说不是变相涨价的行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