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眼下虽是赤日炎炎,怀宁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却不辞劳苦,穿梭于洪铺镇白云村汪河屋,指导村民制作“牛灯戏”的道具以及服装。自从“牛灯戏”被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他们正全力以赴抢救保护这个“戏曲活化石”。
“牛灯戏”是怀宁县民间的一种戏曲演唱形式,牛灯只是戏剧的前奏,较早的唱辞也是“唱灯”的材料,但它融合了京剧、越剧、徽调、怀腔诸多剧种的声腔,并且专演唐代名将尉迟恭的故事。通常的表演情况是:每年的春夏夜晚,用黑纸扎水牛一头,燃烛走村串庄表演;牛架系竹木结构,犁耙下面安装四个木轮,牛身由竹片装扎,外面糊纸;颈上挂轭,后拖篾扎的犁耙。演员一般为两人,一饰尉迟恭(净),一扮家童(丑)。所演剧目有《尉迟恭耕田》、《刘秀报马》、《八仙庆寿》、《九世同居》、《孙猴子开路》等,唱词有长短句及齐言两种,前者词意较古,似是套曲。
据了解,“牛灯戏”以洪铺镇白云村汪家姓所独有,他族不演,明代时就有“汪家班”;现只有该村年近八旬的汪传祺老人能够演唱,其家族有8人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