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讴歌我市各条战线在平凡岗位上为祖国建设默默奉献的先进人物,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共和国建设者》专栏,展现他们的事迹和风采,敬请读者关注。
目前,她的孩子们,不仅快乐地生活在我省各地及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还有300多位“小天使”生活在美国、加拿大、瑞典、丹麦、法国、荷兰等14个国家。
“他们都姓过‘许’,与他们的养父母还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许先梅,说起她的孩子们时,亲切的话语中总是带有份母爱的磁力,平静中流露出自信和刚毅。
许先梅,21岁中专毕业,当过护理员、会计,再到副院长、院长,18年斗转星移。
这18年,恰恰正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市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许先梅说,1991年7月,从省财校毕业刚来福利院报到时,看到的是低矮潮湿昏暗的平房里,一群身体残疾被亲人遗弃的孩子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心里确实有一丝凉意。同时,更多了份义务和责任。在当时,福利院里有百余名儿童,大多数只有几个月,最小的仅有几天,多数身患残疾。不让孩子们饿着,维持最基本的吃、穿、住,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福利院内的孩子们,不但能与同龄人一样衣食无忧,而且还在社会各方的关心呵护下,通过寄养、领养等方式回归社会,享尽家庭快乐,健康成长。
护理员的工作是劳累乏味的,每天围着孩子们转,喂奶、洗澡、换尿片。许先梅就从喂好一勺奶,换好一块尿片学起,渐渐地这位不起眼的少女成了孩子们心中最体贴的好妈妈。2001年,刚刚出生几天的朱小晰被抱进了福利院,许先梅发现孩子不但瘦弱,还患有先天性双唇双腭裂,无法吮吸奶嘴,她就买来一根滴管,每天坚持一点一滴地帮小晰喂奶。孩子一岁了,时任副院长的许先梅就利用出差学习的机会,几乎跑遍了周边各大医院,为孩子联系矫正手术。如今8岁的朱小晰,不仅成功地进行了手术,还经许先梅多方联系,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快乐地生活在大洋彼岸。
一对美国夫妇在给福利院的来信中写道,……在安庆先后领养的两个女儿如天使一般,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无比幸福和快乐。感谢许女士和你的同事们!
我市儿童福利事业,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已由最初简单式供养,发展为集供养、医疗、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模式,正在向专业化方向稳步发展。市儿童福利院先后荣获民政部行风建设基层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单位。许先梅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政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许先梅说,用感恩的心做好每一份工作。这已成为她和她的团队共同奉行的诺言。把孤残儿童放在心上,健全救助制度,完善福利设施,推进特殊教育,是市福利院工作的方向标。许先梅认为,最好的儿童福利,就是家庭福利。从2003年起,市儿童福利院经过不断地探索,有序地将孤残儿童寄养到附近的十里乡茅岭村有条件、有愿望的居民家中,成功地解决了福利院的孩子心智成长缓慢的难题。目前,已有百余位儿童融入新家,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共处一室,快乐成长。这一成功的经验,已在行业内广泛推广。
如今的市儿童福利院拥有育婴师、营养师、康复师、护师(保育员)、社会工作师、医生等专业管理人员64名,建有专门的儿童楼,收养着弃婴、残疾儿童178人,最多时近300人。拥有功能完善的儿童康复器材,通过专业化训练,已有百余名重残儿童在站立、运动功能、语言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经检测康复率达到100%。
纳入国家“蓝天计划”,占地近6公顷的新建儿童福利院项目,已经完成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有日益完善的福利设施,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许先梅正在谋划我市儿童福利事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新蓝图。
许先梅和孩子在一起 王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