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农村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山坡上是高标准的茶园,田里的大棚种着各种蔬菜,村级道路晴雨通车,整修过的水渠里流水潺潺,特困户们陆续住进了新居,孩子们在崭新的校舍里上课,引水工程使群众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网络建设让大家看到了有线电视,弱势群体获得了特困救助、医疗救助和五保供养……这是记者近期在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看到的场景。千佛塔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共有24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有87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现如今,在扶贫开发政策的不断落实下,千佛塔村已经基本消灭了贫困。
数十年来,我市不断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到救助弱势群体;从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到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一项又一项扶贫项目在我市相继实施,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梦想正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一步步变为现实。
1985年,全市建档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在150元以下)为127.2万人,到1993年国家出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全市尚未解决温饱人口(人均年收入500元以下)有62万人。到2002年底,全市绝对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625元以下)有19.36万人。“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市有50多万人越过了温饱,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在这之后,我市绝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2008年,我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200元,是2000年的3倍多。
针对贫困地区人均耕地少,生产生活条件差,但自然和物产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富余的实际情况,我市把坚持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摆在扶贫开发的首要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茶、桑、中药、板栗、水果、蔬菜、食用菌、水产和畜禽养殖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种养促进加工,以深加工带动种养业发展,形成公司+农户、流通组织+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模式,实现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这从根本上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速度。
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缩短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库区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积极利用各种资金,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市已通电的自然村比例达99.9%,已开通程控电话的占96%,已通有线电视的占42.3%。主干道已铺设水泥、柏油或砂石路面的村庄比例为39%,有简易供水设施的村庄占37%,有简易排水设施的占16.6%。有8.6%的农户完成改厕,7%的农户使用太阳能。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疾病防控等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进步,有效地遏制了农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市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近年来,为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我市各级加大了对农村旧房改造、村庄整理建设的力度,使得农民住房消费大幅增长。如今,新房和别具匠心的别墅式住房在我市农村已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据统计,我市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以每年6.75%的速度增长。全市农村户均占地168平方米,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30平方米,楼房占全部农村住房的比例达到了59%。
伴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特别是近5年来,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成为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热点。据统计,现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9.56台、洗衣机10.27台、电冰箱27.17台、组合音响17.79台、照相机3.98架、家用计算机2.83台、空调9.29台、热水器12.92台、摩托车57.35辆,手机66.11部,电话87.88部。
相关新闻
- 望江成为全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2009-9-14 17:12:22)
- 安庆市政府与安徽移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09-9-14 17:12:21)
- 朱读稳察看黄梅戏艺术中心(2009-9-14 17:12:21)
- 安庆市领导会见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2009-9-14 17:12:19)
- 省民生工程综合督察组来宜(2009-9-14 17:12:18)
- 安庆市领导慰问教师(2009-9-14 17:12:17)
- 安庆召开老干部工作表彰大会(2009-9-14 17:12:16)
- 安庆政协群策群力促“三保”(2009-9-9 23:09:18)
- 宜城“梳妆”迎国庆(2009-9-9 23:09:17)
- 安庆认真治理干部选拔任用中拉票行为(2009-9-7 1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