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的余老汉因突患急性脑溢血,在市立医院治疗花费2万多元,由于参加了新农合,医院直接给他结算,补偿8000多元。由医院代办,不但省时,还能节省很多垫付的钱。我市试行新农合医疗即时结报政策8个月来已有4万多农村患者受益,报销金额逾1.5亿元。而新农合医疗的即时结报政策只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我市卫生事业6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卫生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健全体系、完善功能,关注民生,一个覆盖城乡、统筹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60年来,全市卫生系统针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克服种种困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消灭天花,连续20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14年无白喉发病报告,百日咳、破伤风等传染病发病率降至最低水平;全市适龄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0%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乙肝首针接种及时率达85%以上。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盛行的状况,全面推行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仅近5年易感地带阳性螺密度和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就下降30%以上,2007年全市实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目标。2000年全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市、县两级9个疾病预防控制和10个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成功处置了人禽流感、c群流脑、手足口病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未造成一起传染病疫情扩散与蔓延;有序开展了“5.13”大龙山铁矿坍塌事件、防御台风、低温雨雪、汶川特大地震、“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等应急医疗救治工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医疗服务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核磁共振、ct等大型设备不断增加,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开展,超声影像等重点学科已走到省内先进水平;中医药事业实现了新跨越,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扬。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已建成11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2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84所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有参合农民472.75万,平均参合率96.48%,累计筹资11亿多元,共为近百万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7.68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新成效,共创建131家市级卫生先进单位、8家市级卫生村;4家省级卫生先进单位、3家省级卫生村;新(改)建卫生厕所7万余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3.64%;农村饮用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97.35%。
伴随着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市各级卫生机构数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50个增加到2008年底的795个(含门诊部、所、室),床位数由不足400张增加到12789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2.08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41人增加到15143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2.47人。目前,全市卫生资源固定资产累计已达12.7亿元,"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卫生支出投入7.99亿元。
市、县两级全部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日常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5%以上,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卫生安全保障由粗放式管理调整为全程规范化监管,安全监督保障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