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国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总结表彰会议在京召开,枞阳县组工干部杨志垠受到中央领导会见并亲切握手。此消息经过新华社现场图片报道后,在各媒体刊出,不胫而走。杨志垠三十多年的坚守和奉献终于得到回报,当地干群都为之感到高兴和自豪。
“二会计”
杨志垠自幼家境贫寒,在严格教育和管理下,养成了诚实做人、扎实做事的良好品行。1984年考干后,他将名字中的“银”改为“垠”,表明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立志要为“三农”多作奉献。在官桥乡(区)办公室13年,不论份内份外、白天黑夜,他总是全天候在岗工作。
当时,不少老人要到乡政府领工资和定补,逢上会计不在或款还没拨,他们非常失望。遇到这种情况后,他常常借钱帮他们垫付,一来二往,老人们就将自己的私章给了他,要他帮忙领钱。那可是他们的活命钱呀。杨志垠在家里专门腾出一个抽屉,放这些老人的私章和“账本”等,只要一领上钱,就想方设法送到他们手中。有的退休后住在外地,他自掏邮费寄过去。家住原宋梅村的黄氏老奶奶,是一个烈士遗孀,没有子女,仅靠一点定补金度日,他总是按时送到她手中。前后十几年,有20多位老人的工资、定补金由他经手,没出任何差错。老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二会计”。
“实心粑子”
杨志垠还有个“实心粑子”的雅号,这一方面指他做事实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办事原则性强。1988年底的一天早晨,他接到上级电话,要第二天上报一份全乡计生报表,而乡政府计生专干出缺,他忙将任务接了过来。当时没有通车路,他翻山越岭,逐村步行到12个村的计生专干家摸底、填表,晚上回来已是深夜,他将所有的表格汇整好天快亮了。
杨志垠最怕给群众增麻烦、添负担。一些群众来办事,要递烟,他说“我不会”,总是不让群众拆开。在原则问题上,他从不让步,敢于较真。在乡办公室保管公章,他不拿原则作交易。一次,乡里某负责人的外甥结婚因女方年龄不符合《婚姻法》要求,杨志垠依法拒绝登记。这位负责人先找一位副职与杨志垠通气,要他放行,看他态度坚决,他自己找杨志垠谈话说什么“乡长是负责制,有什么事我担着”。杨志垠即拿出纸笔,说“请领导写上:这是违法的事,是我要他办的,并请签上名,以此为证”,这位负责人见此也就没有强求了。
“冷”事“热”做
调到县组织部后,杨志垠从事的大都是“冷”事,但能“热”做,始终“勤”字当头,无怨无悔。
在档案室,他一人管理近万人的档案,一间办公室兼起居室,白天他抱档案写,晚上档案伴他眠,收集整理了十多万份档案材料。他从不嫌麻烦,对别人的事比自己的事还要上心。原会宫乡庆华村王庆兰老人,50年代担任乡妇代会主任,因照顾夫妻关系被调到省直机关工作,后被单位精减下放。从1978年起开始数次上访,苦于没有原始工作档案资料,一直得不到解决。杨志垠答应帮她查找。一周时间,他几乎没有出档案室的门,翻遍了所有老档案,终于找到了王庆兰几页资料,但他将相关复印件提供给她时,老人老泪纵横。又一次,某单位人事股长与他闲聊时,说到一位老同志因历史问题上访十多年,只是没有他的档案资料,不能落实政策享受退休待遇,生活十分窘迫。听者有心。回去后,杨志垠硬是三个晚上没有睡觉,从废弃的文档里找出了那位老人的人事档案,使其问题得以解决。
作者:方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