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语文出版社语文教研组确定将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莫言的哪些作品适合中学生阅读?学生理解莫言的作品是否有难度?我市中学生对莫言有哪些认知和了解?10月15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陈信怀说:“莫言的作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色,其一是地域色彩非常浓厚;其二是‘坚守’,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系列,以山东高密县为原型;其三是‘写人’,作品不少地方都有对人性、人情的高度赞美,以及对生命的关注。由于莫言的长篇小说表达的含义较为深层次,而且背景较大,所以中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我认为中学生可以选择读一些莫言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据陈信怀介绍,“独特性”、“代表性”是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重要因素,此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也有不少收录语文课程,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长篇小说方面主要都是采取节选的方式,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规范性。“莫言的作品收录选修课本,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而对于高考是否会涉及莫言的题目,陈信怀说:“莫言的作品出阅读理解题以及作文题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涉及也只会在选择题上,比如围绕莫言获奖可能会产生的相关话题。”
在采访中,大多数中学生都表示,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开始有所关注,除了看过改编成电影的《红高粱》以外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而对于莫言的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课程,学生们都表示赞同。安庆三中高三学生程峰说:“莫言是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我很期待可以在课本中读到他的作品,这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很有意义。”
《透明的红萝卜》描述了农村一个被后母打傻了的黑孩,在水利工地上艰苦劳动的梦幻般的心理和行为。莫言通过《透明的红萝卜》里描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来诉说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
作者: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