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8位退休老人共同创建,年龄最大的社员80岁,最小的社员45岁,以弘扬黄梅戏文化为核心,自编、自导、自演,免费送文化、送快乐,先后累计演出100余场———
10月19日上午11点,桐城市文昌街道胜利社区。小花园巷两米多宽,弯弯绕绕一眼望不到头,太阳投射在石灰青砖墙上,地面的石板砖干净古朴,郁郁葱葱的树木分布在墙院内,清脆的铜锣声和咿呀的戏曲声从院内传出,时断时续,余韵悠长。记者在该巷7号的红色铁皮门前止步,墙上写着文昌街道胜利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这里同时也是桐城“俏夕阳”剧社的驻地。
社区支部书记张耘介绍,2009年10月,由退休教师陈东宽牵头,社区里18位退休老人共同发起并组建了该剧社,目前,“俏夕阳”剧社有社员20人,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5岁。剧社以弘扬黄梅戏文化为核心,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免费为各地演出,送文化、送快乐,先后累计达100余场,足迹遍布整个桐城市,已成为桐城市老年文化的亮点。
穿过近10米长的过道,记者走进老年活动中心的约100平方米的庭院里,只见庭院两边是两棵已有30多年历史的合抱粗的香樟树,亭亭如华盖;院墙角是一口废弃已久的古井,井口周边及地面的水泥石板砖缝隙里都长满着青苔。“庭院是我们的露天排练场地,人少时我们就在屋里排练。”64岁的剧社社长陈东宽边敲着铜锣边介绍到,周一至周五社员们都会来剧社排练,周末演出,每月一般外出表演三到四次。
“锣鼓一响、脚板就痒,锣鼓一敲、心里发烧。”在40平方米的排练房里,陈东宽介绍,他们现在打奏的叫武场,演的是花腔。鼓板、枣梆、马锣、铙钹四种乐器齐鸣,一槌二槌三槌四槌敲定后,就该演员上场表演了。除了武场,还有文场,文场是指事先不敲锣鼓,上来就是二胡、高胡、笛子等,再加上演员清唱。武场与文场的最大区别就是事先要不要敲锣以烘托渲染舞台气氛。
除了庭院和排练房,“俏夕阳”剧社还有自己的服装间、设备库。陈东宽说,由于所有表演都是免费,所以剧社从刚起步到现在都很困难,所有资金、道具都是大家自筹、自带,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在了解情况后,给予了很大帮助。例如剧社排练场地就是借用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虽然有困难,但剧社里所有的剧目都是我们社员自编、自导、自演的。”陈东宽说拿出一本粉红的《新编黄梅小戏、曲》,里面有黄梅戏、话剧、二人转、相声、小品、三句半、双簧、灯歌、快板、打鼓词等不一而足,共有59篇,但每篇上面没有作者的署名。“这些戏曲都是由一个人创作的,他就是我们剧社的80岁老人江克祥。江老年纪大了,不能表演,但他擅长创作。”陈东宽说。
一阵清脆的锣鼓敲击后,陈东宽立马将手指按住锣心,锣声顷刻间戛然而止。他说,过一段时间会很忙,先是重阳节的慰问演出,再是黄梅戏艺术节的开幕表演,接着又是喜迎党的十八大的表演。“我们将继续发挥余热,尽最大努力让‘俏夕阳’的锣鼓声响彻在田间地头,萦绕在人们心头。”陈东宽说。见习记者 沈永亮 通讯员 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