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就如何破解流动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难题,安庆市枞阳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主动实践区域协作“中心+支部+协会”“三位一体”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共建服务体系,打造协作平台
主动出击,构建平台。枞阳县既是人口大县也是流动人口大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全县以务工经商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已达29.94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1.35%,其中跨省流动的已婚育龄妇女达9.2万人,流动人口的70%以上在泛长三角区域内流动。2010年,枞阳县委县政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大胆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协作工作新路子,拿出50万元,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江苏省苏州市建立“枞阳县驻苏州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同年9月份成立了“枞阳县驻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落实办公地点,配齐办公设施,县人口计生委每年拿出办公费5万元,保障“中心”和“协会”正常运行;2012年5月,又组建成立了“枞阳县驻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在苏州市16个街道、社区建立了18个会员小组,发展会员1510人。与此同时,这个县又鼓励官埠桥、陈瑶湖、钱铺、铁铜等乡镇在江苏、浙江、武汉等地建立上述组织,扩大“中心+协会+支部”工作覆盖面,全方位为流动人口搭建服务平台。
加强沟通,促进互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双向管理、共同协作是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促进“一盘棋”格局形成的关键环节。 “中心”人员跑遍流入地的各个县(市)、乡(镇)、村(居),与当地人口计生部门共商区域协作之计,共谋流动人口管理之策。同时在流出人口集中的县、市、区推选、聘请有威望、素质高的两地协作联络员,做到车间有会员、社区有协会负责人、乡镇有协会组织,建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底数,驻苏州“中心”人员自制了《枞阳县在外务工经商流动人口情况调查表》,掌握了在苏州地区枞阳籍流动人口约有9万人,其中育龄妇女2万多人。目前,该县与外省共签双向合作协议书78份。
增强服务手段,丰富协作内涵
强化宣传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和“协会”理事们经常携带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计划生育宣传册(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政策咨询等内容)以及避孕药具走进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工厂、车间、社区,对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宣传,零距离服务,让流动人口进一步明确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倡导婚育新风尚,转变群众婚育观念。
开展维权活动。依法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由于法律意识淡化,流动人口在务工经商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劳务、工资等方面的纠纷,有的甚至上当受骗。驻吴中区的“支部”和“协会”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协会”常务理事杨国玉律师进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培训,提供法律咨询600多人次,提供法律诉讼援助50多人次,以增强流动人口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开展关爱活动。一是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二是帮助困难流动人口排忧解难。
优化服务方式,完善协作功能
创新管理手段。该县各驻外“中心”人员经常深入到流动人口中,及时掌握他(她)们的婚姻、孕情、生育、节育等信息,向流出地、流入地计生部门反馈;及时反馈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通过国家信息交换平台提交的查询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QQ号码、电子邮件等方式取代电话、信函等低效率的做法,真正实现快捷高效的资源共享。
提高服务质量。“中心”工作人员进社区,入企业,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统一为回乡育龄妇女在户籍地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到现居住的社区办理《暂住证》和《江阴市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等证件。 “中心”通过“协会”和“支部”,积极主动与当地计生部门沟通协商,达成协议,使枞阳籍流动人口凭有关证件到苏州市渭塘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世代服务站),可享受孕环情监测、避孕药具及节育手术等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
“中心+支部+协会”是新时期管理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模式,“走出去,面对面,心贴心”服务是新时期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