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粗大的烟囱中不断有蓝色的烟尘冒出,巨大的浓烟使得整个山坳全部笼罩在尘雾中,路上行人纷纷掩面而行,这是2012年12月6日发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楚米镇元田村附近的一幕。
蓝色烟尘来自于遵宝钛业,自其投产以来,整个元田村的村民一直生活在恐惧中,这种恐惧不仅仅来自厂区污染物的威胁,更多的是曾两次因污染造成数百名学生中毒事件,而不能抹去的记忆,不仅仅是烟尘的侵袭,更多的是对企业违法生产偷排毒气的担忧。
企业排放氯气曾两次致学生中毒
站在元田村附近的一座小桥上,遵宝钛业厂区近在咫尺,巨大的蓝灰色浓烟不断地从厂区内一根烟囱中排出。距离上次中毒事件时隔一年之久,遵宝钛业的排污行为似乎并未改变。
提起2011年6月份的两次学生中毒事件,元田村小学教师刘兰芝(化名)仍心有余悸。 6月17日上午,正在上课的刘老师突然闻到一种特别奇怪的味道,许多学生也闻到了,随后,部分学生开始咳嗽,以往的经验告诉她,这是化学品的味道,她告诉学生们用湿布捂住嘴,但一切发生的太快了。
“许多学生都闻到了,好多人还没反应过来,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开始呕吐和肚子痛,还有几名学生晕倒在地,这一切发生的都太快喽,好多大人们都没反应过来,更别说学生了。”说起当时的中毒情形,刘老师至今记忆深刻。后来的统计显示,当天共有106名小学生氯气中毒。
17日下午,桐梓县官方即给出调查结果,氯气排放者为遵宝钛业,并承诺让遵宝钛业停产整顿,但在5天后,也就是22日,遵宝钛业再次偷排氯气,元田村村民和学生又一次闻到了熟悉的刺激气味,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防御措施,但附近育才中学仍有80多名学生发生中毒现象。
二次中毒事故发生后,当地官方再次承诺对遵宝钛业施行无限期停产整顿,然而时至今日,两次学生中毒事故并未有效遏止企业排放氯气的行为。据元田村村民介绍,遵宝钛业先后一共停产不到一个月,一直在生产。
12月6日上午,遵宝钛业厂区仍可见大量蓝色和灰色烟尘排出,在元田村虽然没有闻到氯气的气味,但是离遵宝钛业厂区愈近,刺鼻的味道便越发浓烈,尤其是行至厂区北侧正中时,更感呼吸困难。
“时常还能闻到氯气味,以前是明目张胆排放,现在是偷偷排放,风小时还好,风稍微大些,整个村里都是臭味,好在没有再次发生中毒事件。”刘老师称。
相比于已造成极大危害的氯气排放,企业的污水问题被基本忽略。遵宝钛业厂区东侧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污水存放池,6日中午时分,可见其东北侧的排水口中有很小一部分发红的废水排出,顺着河道一直流经元田村附近排入浑水河中。“这家厂子污水不多,一段时间排放一次,都是夜里偷偷的排。”当地村民讲。
违背“三同时” 企业涉嫌违法生产
公开的资料显示,遵宝钛业成立于2007年4月,由遵义市国有企业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宝钢等11家股东合资成立,其中遵义钛业为大股东,占49%的股份,目前已经形成年产海绵钛5000吨、金属钠10000吨、精镁10000吨、氯气45000吨、四氯化钛45000吨的规模。
据相关知情人透露,遵宝钛业从2009年年初就已经投产,但是一直没有履行“三同时”规定,而且该项目的环评也一直没有得到贵州省环保厅的批复,2011年发生氯气中毒事件期间,遵宝钛业正处于违法生产阶段,“现在都没有验收了。”
对于遵宝钛业的排污和相关环评手续等情况,桐梓县环保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并没有给予任何答复,只是称,该局主要领导和监察大队的相关负责人都在县委开人代会,“两三天你估计都见不到。”
当地环保部门的沉默和敷衍,并不能掩盖企业非法生产的事实。根据2011年桐梓县公布的遵宝钛业氯气中毒事故通报,证实彼时遵宝钛业正处于试生产阶段。从2009年1月底到2011年6月中旬事故发生的两年时间里,遵宝钛业竟一直处于违法生产中,当地环保监管部门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中毒事故发生后,遵宝钛业是否取得环评批复、项目是否经过验收,桐梓县环保局也没有给出任何答复,但贵州省环保厅公开的信息显示,遵宝钛业的相关环评文件还是企业前身——东方钛业的相关文件,遵宝钛业成立后,该项目仅仅做了相关环境评估,并没有任何关于遵宝钛业环境影响评价的任何批复。
一直以来,贵州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而在该省桐梓县,遵宝钛业长期违法生产,两次致当地数百名学生氯气中毒,仅经过短暂停产后又继续违法生产和排污,如此行为不仅违背了贵州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的发展方针,更给当地生态和群众的健康生活带来巨大隐患。对此,《中国环境观察》将继续关注。(来源:《中国环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