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过甜头的英凤球,今年不仅继续购买了优质的晚粳稻种子,还扩大了种植面积。他说,有了去年的“缺水经验”,灌溉永远不用愁!
说起往事,英凤球显得既轻松又感激。去年九十月间,天干物燥,有个把月都没下雨了,耕地开始开裂。此时,正是长势喜人的300亩晚粳稻处于灌浆的关键时期。再看看临近地块的早粳稻,谷穗饱满、低头摇曳,即将进入收获期。种粮大户英凤球说,那时缺水厉害,自己原本想再等等,或许天气好转,会送上及时雨。到了10月15日,英凤球耐不住了,只身找到村干部请求帮助。没想到不到24小时,花凉亭灌区就开闸放水了,“家里的水缸”为我单独送来了“及时水”,不仅让我在大旱之年有了好收成,更让我频添了发展的信心。
两年前,英凤球从老家太湖县大石乡来到了徐桥镇南庄村承包了300亩耕地,开始尝试规模种植。他说,来这里承包耕地,不仅仅是看上经过土地整治后的“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良田,更是看上了花凉亭灌区日益完善的干渠、支渠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节水改造工程。如果没有花凉亭灌区出色的“硬件”设施,去年300亩稻子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20万元。
花凉亭灌区位于花凉亭水库下游,涉及太湖、宿松、望江、怀宁4县25个乡镇,灌溉面积105.83万亩,灌区面积占我市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市主要产粮区和重要的棉、油,生猪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属国家大(二)型灌区。
始建于1958年的花凉亭灌区,经过初建、扩建,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续建与支渠配套、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的相续完工,灌溉区内已拥有总干渠36.7公里,干渠156.11公里,分干渠6条、88.78公里等“硬件”。与此同时,花凉亭灌区管理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可根据农作物需水实际,适时进行供水调度,被当地农民称之为“家里的水缸”。
现如今,一条条渠道通向田间地头,浇灌希望田野。彻底改变了灌区“下雨三日,泥如浓;干旱三日,地如铜”的现象。
作者:徐侃 曹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