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舒席产业化之路有待“激活”

舒席,又称竹席、凉席,是一种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在潜山县有着近2000年的生产历史。潜山旧县志记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传统的舒席生产面临市场需求乏力、工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拯救濒临失传的舒席工艺技术,潜山县在保护舒席传承人和老艺人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依托传统工艺,提高舒席产品的生产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实施品牌战略,使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范化、产业化。

  舒席曾悬挂人民大会堂

  潜山古为舒国,唐宋时为舒州治所,潜山王河镇盛产水竹,篾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其竹编工艺制品故称舒席。

  据潜山县文化馆副馆长芮刘斌介绍,1992年潜山汉墓考古发现,汉代时已有舒席,这张舒席出土时“鲜丽完好,宛如新制。竹席蔑丝精细,其编制手艺异常出色,是安徽省已知年代最早、制作最精、保存最好的一件”。

  潜山舒席分为睡席、枕席、蒲团、榻榻米等种类,不但是有实用价值的夏令佳品,也是优美典雅的手工艺品;凡山水人物、流云花卉、飞禽走兽、神话故事,或楷书行草、横幅条屏,均能编织入席。建国后,舒席编技精益求精,1958年舒席老艺人汪龙福采用苏绣中的挑针法,编织了上有天安门、下有双狮戏球、两边是龙凤呈祥图案的屏席,敬献给毛主席、周总理,后该屏席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供人参观。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潜山县的拳头产品,舒席之乡每家每户都能掌握制作技术,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大宗出口,创造了良好效益。

  传统舒席在现代化中迷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潜山舒席渐渐呈现下降趋势。”芮刘斌说,舒席传统工艺和当时全国其他手工艺品一样,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严峻挑战,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式加工已经无法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相竞争。舒席面临前所未有冲击的同时,席农的信誉不良也加剧了自身的困境。芮刘斌介绍,舒席手工作坊生产,市场需求疲软,以及随之而来的效益低下状况,使席农产生马虎心理,篾丝粗糙,有些成品席不平整扎人;有些席农甚至为了抢占有限市场,在颜色上作文章,拿硫磺熏制鲜艳舒席,从而使舒席的需求进入了恶性循环。

  “舒席品种有限,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断更新扩大,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市场拥有量极其有限,传统舒席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迷失。”芮刘斌无奈地表示。

  多线努力防非遗成“绝唱”

  “舒席手工制作工序多,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市场需求有限,经济效益低下,综合多方面因素,使得大多年轻人宁可出外务工,而不肯从事舒席编织传承技艺,工艺技术更是濒临绝迹。”芮刘斌告诉记者,2008年舒席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要求,舒席代表性传承人应为3名,但现在作为舒席省级传承人仅有33岁的黄美霞1人。目前,潜山县从舒席工艺技术保护以及未来市场开拓,做了详细规划部署,社会各界也正在多线努力,谨防非遗成“绝唱”。

  “借着非遗的东风,潜山县已对舒席制作技艺进行了历史搜集整理、研究和建档;对舒席传统技艺所涉及的相关设施、器物、工具等进行修复与保护;保护完整的传统手工技艺及原材料和工艺流程;保护舒席传承人和老艺人,组织帮助他们继续传承手工技艺。”芮刘斌说,如果要从根本上对舒席手工技艺进行保护,须寄望市场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依托传统工艺,提高舒席产品的生产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实施品牌战略,使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范化、产业化。(储北平 韩冬明 卢向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