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历史学科作为理综和文综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的高考考试内容上变化不大,在考查的知识点方面也没有大的改变,但有微小的调整也是值得考生关注。这两门学科均侧重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在最后的冲刺复习中,考生应该如何有效备考,是重视基础,是加强训练,还是关注热点,两门学科的指导老师均提出了建议。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命题:
考查有重点,内容有调整
高考命题一直以来遵循着以能力测试为主的主导性原则、注重基础知识理解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性原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性原则。纵观近三年的安徽省高考题,生物学科突出能力立意、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实验与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与去年相比,今年生物学科在考试内容上有微小的变化。其中,必修1不再考查细胞的无丝分裂,必修3不再考查模拟尿糖的检测;选修不再考查蛋白质工程,并增加对酶的应用(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的考查。另外考查的难度有调整,选修部分胚胎工程的应用考试要求由Ⅱ调整为Ⅰ。题型示例中,26道选择题中有14题更改,14道非选择题中有7题更改。更改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细胞结构、细胞代谢、遗传变异、调节、生态和实验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等主干内容仍然是重点考查的对象。
高效复习:
夯实基础,全面提升能力
后期冲刺复习中,考生要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应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许多考生片面追求提升能力,以为打基础是第一轮复习做的事,因而轻视基础知识。实际上高考命题的原则是考察双基的同时注重学科能力的考察。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中又提出来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学生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复习质量的好坏就看考生能不能把知识、能力这两者关系处理得更好一些。因为考试中能力的考察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若一个考生的知识是缺乏的,他的基本技能存在着薄弱环节,那么他不可能表现出有较强的能力。
首先考生要处理好专题训练和巩固基础的关系。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纠正对一些概念掌握的偏差,提高考生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及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能力,要通过练习和具体案例的分析、推理、探究来解决。在做练习过程中暴露出的知识上的漏洞和遗忘以及理解上的偏差,要及时进行补缺、补差和纠正,多次反复之后定会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整体提升。
其次注重专题训练的质和量。做题不是目的,也并非是题目做得越多越好,要避免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要选择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不做偏题怪题和过难的题。对一道好题,要多思考,切不可轻易地就去看答案,要在提高正确率上下功夫,要善于搜集试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尽可能缩小与正确答案的差异。若有差异,一定要进行反思,找到症结所在,是知识性的问题,还是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思路有问题。从中发现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研究“经典”,记录错题。历年高考有许多经典试题,考生应舍得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就能够使同类问题规律化,零散知识网络化,解题思路清晰化。对高考题答案和评分标准也应加以揣摩、分析,这样有利答题规范化,提高得分率。在复习训练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做错的题,考生对这些错题要进行标记,建立个人错题库。一道题答错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知识不牢,可能是读题、审题不仔细,没有抓住关键字、句,误解了题意,还可能是表达不准确、一时心情紧张、粗枝大叶等原因。记录错题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总结经验,进行有针对性地巩固强化,还可以为自己在最后冲刺阶段进行有重点的回顾提供依据。
学科特点:
突出实验,联系实际
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联系实际是高考生物试题的一大特点,而考生往往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无所适从,不得要领。其主要原因是抓不住实验目的,缺乏对通过实验手段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的了解。其次是知识不系统,平时对生产、生活实践接触较少,尤其是城市考生对农业生产过程缺乏了解,因而有时会望题却步。其实,解答这类题也有一定的规律:第一,要明确实验目的。要了解你去干什么,你才有可能知道怎么去干,避免答非所问。第二,不管是什么热点问题还是生活实际问题,或是人类健康问题,仅仅是一种素材,其落脚点必然是中学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的,考生应树立答题的信心。第三,不管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都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可重复性原则,这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问题。第四,注意现象与结论的逻辑关系,防止想当然。第五,整个实验设计要符合生物学原理,实验条件要符合生物生理特征。
作者:汪明远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