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各方面都保持了稳定,总体变化不大。必修和选修部分的比重上有所调整。题型示例的变化仍旧强调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考试内容:
保持稳定 微小调整
考试说明总述部分最后一段的表述特别增加了“命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考试范围和内容方面,必修部分,删去了两个考点:一是古代中国部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二是近代世界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选修部分,选修一删去“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加了“王安石变法”;选修二增加了“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选修部分的必考内容由2012年的九个单元增加到十个单元。
题型示例总量不变,选择题18题,非选择题12题。在2012年的基础上做了调整,选用了2012年的各地高考题9题,选择题更换了7题,非选择题更换了4题。选择题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均为9题,非选择题部分中国史8题、世界史2题、中外史关联2题。
选修比重增加
强调能力考查
从总述部分表述的变化来看,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讲述的是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因此,对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的把握是必须的。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未改变。仍然是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考试内容变化不大,有微调,选修部分的比重有所增加,突出了稳定性、延续性。题型示例的变化,仍旧强调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非选择题的答案要点的制定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注重对图表材料的考查。题型示例中,选择题1、6、8、9、15、18题,非选择题的1、3、5、6、10、12题均属于图表材料型试题。强调时效性。选择题中的2、4、5、7、10、18和非选择题中的5、6、7、10、11均为2012年全国各地的考题。重视课改先进地区的试题的示范性和导向性。30道题型示例中,22题分别选自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上海卷、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以及广东卷。上述试题创新性强,匠心独运,体现了稳中求新、求活、求异。突出自主命题的特点。在题型示例中选择题1、6、8、10、11、12,非选择题的9、10均为本省的考题。这些试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令人耳目一新;也体现了我省的高考命题趋于成熟。
规范训练:
突出基础性、适应性、适量性
知晓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考查要求即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好题型示例,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出发点、命题技巧以及在学科知识、素养、思维和方法方面的要求。考生应该重视附录部分对2012年典型试题的分析。典型试题分析能反映出对高考的领悟及倾向。
后期复习考生要充分利用好《考试说明》。依据《考试说明》的命题范围、考核目标和要求,认真梳理,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必须回归通史,重视单元时代特征和历史规律,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梳理主干重构框架———核心知识与历史主题相结合。
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加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解答图表类题目(图片、折线图和柱状图、数据表格等)的能力,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关注热点及“社会史”的考查。如周年大事及国际时事、长效热点,复习时要在课本中找到热点问题的“落脚点”;适当注意乡土文化。所谓“社会史”就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要关注“小人物”、“小的方面”,其本质就是大众化、生活化。凸显了新课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试题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史内容,如家庭史、人口史、教育史、生态史、社会结构变迁史及从下层人物的视角看历史。
规范训练,提高能力。后期的训练要突出基础性、适应性、适量性;要抓住三个环节———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析不足、查找原因,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尤其要注意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解决问题时要学会用历史学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用历史学科的语言准确表述。
作者:王 蓓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