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汤泉乡朱湾村65岁的农民马其友,经过20年试种野生稻获得成功。
1984年8月的一天,正在自家承包的山场上管理杉树苗的马其友,不经意间发现了旁边湿地上有两株像稻的植物。于是他就地取材,找来树枝藤蔓将其保护起来。一段时日过后,马其友发现这果然是稻子,稻壳是褐色的,稻穗有很长的毛芒,似麦非麦,剥开稻子来看,米是红色的。惊奇之余,马其友小心翼翼地将野生稻谷采回了家。从第二年开始,马其友在当初发现野生稻的地方开辟出一块空田,开始试种野生稻,结果很成功,同样是红米,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之后,马其友每年增加一些种植面积,尝试变换各种种植环境,正式培育起这种野生稻来。
寒来暑往二十载。马其友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稻子的种植经验,而且发现其特别耐寒、耐高温,旱涝保收,抗虫,适应任何环境生长,比其他米更香。2004年,认为有发展前途的马其友带着野生稻米样品到该县卫生部门咨询,被要求到安庆市疾控中心进行毒害残留6项检测。经安庆市疾控中心检测,砷及黄曲霉素的检测结果均处于国家标准范围内。而剩下的氰化物等4项,经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检测,均未检出。
2009年,马其友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向25户社员提供野生稻种、种植技术,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试种的野生稻,种植规模得到不断扩大。2011年12月,马其友拿着这几年积攒的钱,办理了商标注册证;2012年4月,经省卫生厅备案,发布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并委托该县一家米业有限公司进行加工。
为了野生稻米能更快走向市场并得到消费者认可,去年3月,马其友又带着米样前往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对野生稻米的营养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令他非常兴奋:每100克野生稻米的能量、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普通大米相差无几,而钙、锌、硒、膳食纤维和赖氨酸的含量与普通大米相比,分别高出7.5毫克、1.3毫克、5.67微克、1.06和42毫克。
如今,马其友已经与上海的几家超市进行了对接,并让在那打工的儿子着手准备开上一家粥店,而县内超市年底就可能上架了。
作者:陈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