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寻找根在安庆的陕西人

2014-1-14 22:41:25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热线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200多年前,大批安庆人携妻儿离乡背井,从“黄梅之乡”迁居“三秦大地”;千里寻访本报记者远赴陕西,寻找安庆移民的后代,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丹凤县船帮会馆

  

  古旧家谱记载了安庆移民迁陕的历史

  核心提示:陕西省商洛市位于鄂豫陕交界地区。在这里,有一个相当大规模的群体叫“下湖人”,讲着一种特殊方言叫“蛮子话”。

  他们究竟来自哪里,语言源自何处?《皖江晚报》记者历经多年走访山野乡村,搜集调查家谱资料,最终确认:这群陕西人以及周边的河南省淅川、西峡县和湖北省郧西县等地的大量居民,是安庆250年前迁陕大移民的后代,所讲方言与安庆方言如出一辙。

  2014年1月1日至7日,《皖江晚报》记者专程赴商洛,走访了商州、山阳、丹凤和商南等区县,寻找到了这群根在安庆的陕西人,印证了尘封已久的安庆移民迁陕的历史。

  30年前,异乡偶闻安庆乡音

  记者对于这群人的关注,始于1984年。

  当年从军时,记者在陕西省商洛地区以及鄂、豫交界区域参加过一次战备执勤,曾在丹凤县住过两个多月,时常遇到一些口音与记者的安庆口音大致相同的老乡。有一天,记者开车到湖北省郧西县香口公社,当晚在供销社借宿。供销社的负责人是一位老者。他的一句“谬(音,意:没有)么好东西给你们七(音,意:吃)的了”的客气话,使记者心头陡热:安庆人?老者回答,不是!查看地图,此地距安庆约1000公里之遥。此后,此事一直深印在记者的脑海里。

  几年后,安庆一位记者讲述了一个传闻:安庆一司机开车在陕西某处抛了锚,黑灯瞎火的去敲门,求人帮忙。没想到开门人都讲安庆话,司机吓了一跳:汽车跑了好几天,怎么还没出安庆?

  陕西县志有描述安庆方志无记载

  千里之外,怎会传出阵阵“乡音”?记者一直努力试图寻到答案。

  2002年,一篇由张全海所写的文章中称,据民国《商南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而起,接踵者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

  及清嘉庆《山阳县志》载:“及四十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侵,山民络绎前来。”提出了安庆人远迁陕西南部地区一说。

  然而,这一段移民历史,无论是安庆的府志还是其他县志,都没有任何记载。

  珍贵家谱见证迁居历史

  从江南的鱼米之乡移民到相对贫瘠的陕西商洛山区,为什么?此后,记者和安庆广播电视台记者汪启贵开始了搜集相关信息工作,不断往返安庆市的县乡,走村串户,拜访德高望重的老人,求阅民间各姓古旧家谱,希望借此印证史实。

  2004年3月,在怀宁县黄墩镇,一位陈姓女副镇长领着记者来到该镇黄墩村,找到了回乡探亲的78岁台湾老人陈世英。他说,1988年首次回乡探亲,即主倡修家谱,但当时族人中已经没有人保存完整的老家谱,因而无法进行。后来从残谱中了解到陈姓有族人于乾隆年间迁居陕西,而且直至二十世纪初,两地族人还曾合修家谱。于是陈世英老人安排族人奔赴陕西,终于在商洛地区镇安县找到族人,寻获一部完整的老家谱。

  记者从新修的《陈氏家谱》中了解到,目前此陈姓迁居陕西的后裔人数众多,仅镇安县就有陈姓同族集中居住在三个农村大队,有1000余人。

  抗战爆发致两地乡亲失去联系

  记者来到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找到了该村村民黄章林。为了修谱之事,他曾于2001年两赴陕西。他说,在黄氏六修谱中可以查到族人居住在陕西的五个县。现七修谱仅联络到镇安县、商南县两处的部分族人,约100余人。

  黄章林说,居住陕西的黄姓人在腊月二十四有“送祖”的习惯,这与安庆民间过小年“接祖”的习惯相反,他们是“送”祖宗回老家安庆过年,除夕夜再将祖宗从老家“接”回。除夕晚上,他们还将孩子们召集在一起,用地道的安庆方言告诉孩子:“伢几个欸,我们老家在江南吶。”

  记者先后又在怀宁、桐城、潜山、宿松等地的陈氏、黄氏、石氏、汪氏、刘氏、梅氏以及何氏等家谱记载、族人描述中掌握了翔实的资料,证实了250年前左右确实发生过规模空前的安庆迁陕移民潮的历史,也看到了陕西安庆两地直至抗战爆发一直合修家谱的记载。

  《刘氏家谱(福六堂)》卷首部分中编写了族人迁徙表,标明迁居陕西后与老家保持有很好联系的族人有六支。家谱中总谱及老世系之后的卷五即为迁陕族人的谱系。他们迁居陕西地点分别为陕西商南、商州、洛州等地。卷五的首页还撰有一文,迁居陕西的刘姓后人与老家共同续谱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年(1921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续谱时因兵荒战乱而未合修,要求族人他年有机遇一定要与陕西族人联系。

  记者赴陕寻访根在安庆的陕西人

  刚到商洛即遇安庆移民后代

  2004年,记者撰写了《操安庆方言的陕西人》,披露了尘封250年的安庆迁陕移民潮的历史,并征集有关线索。文章发表后,记者很快就接到十几封来自安庆市郊、太湖县、怀宁县、宿松县、潜山县等地不同姓氏的读者来信,有的介绍了他们的听闻,有的叙说自己同族人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就有了两地频繁的联系。

  如今,根在安庆的陕西人,他们在哪里?生活过得怎么样?2014年1月1日,本报记者和安庆广播电视台记者汪启贵前往陕西省商洛市,寻找根在安庆的陕西人。

  商洛市辖一区六县,一区是商州区,六县有洛南县、商南县、丹凤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1月2日下午,经过一天漫长旅程抵达商洛市后,记者首先来到了商洛市委宣传部,希望联系商洛方志办等相关部门了解移民线索。令人惊喜的是,记者找到的宣传科刘作鹏科长,居然就是乾隆期间迁陕移民的后代,祖籍安庆市潜山县,今属岳西县中关乡沙村。他是商南县人,以前曾在商南县史志办工作,对自己的先祖迁陕历史颇为了解。虽然没有到过安庆,但他通过互联网与老家刘姓族人已有联系,正准备清明节去老家安庆祭奠先人。

  刘作鹏说,记者要找的移民后代在当地被称作“下湖人”或“下河人”,所讲的方言与其他方言不同,被人称作“蛮子话”。

  地图上圈出祖籍安庆潜山

  1月3日上午,记者前往山阳县。山阳县位于商洛市西南,县城距商洛市60多公里。在山阳县委宣传部办公室里,记者意外地发现:墙壁上挂着的中国地图上,安庆的潜山县和商洛的山阳县被人刻意地画上了红色圆圈。这张地图的主人、山阳县委宣传部前副部长王荣金说:“听祖辈们说,我们是当年从安庆府潜山那里移民过来的,移过来到我们这代已经有第九代了。多年来一直想回老家潜山去看一看,只是一直未能成行。”

  有一次填表要写籍贯,想到了祖籍,王荣金就在地图上找到潜山并画了个圈。他用方言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舀饭叫盛饭,吃饭叫七饭,睡觉叫困醒。我们把爷爷辈叫爹,父辈叫大、伯。”

  乡音未改,记者在异乡找到“家的感觉”

  1月3日下午,在结束山阳县的采访后,记者连夜来到丹凤县。

  丹凤县委宣传部的何衍贵与记者一对话就认定与记者是老乡,激动得四处给亲友打电话。第二天一早,他领着记者前往他老家,约50公里外的丹凤县蔡川镇。据介绍,这里是丹凤县何姓居民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同属一个家族,有近三千人。

  在太子庙村,记者用安庆话与村民们闲聊起来,他们竟然以为记者是县里来人,而没有发现记者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异乡客。

  经过介绍,热情的村民们带着记者又步行找到住在大山深处的何后来家,翻出了其保存的一套宣统二年修撰的《何温氏宗谱》。谱中载有始祖是从山东的东昌博平县移居到苏州,后来第三代嫡传受封为望江县医署官,后定居在今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其十三世和十四世中各有一个老祖先在清乾隆期间移居到了陕西。

  丹凤花戏楼造型类似安庆戏楼

  1月3日下午,记者返回丹凤县城,来到建于清代的船帮会馆。船帮会馆坐北朝南,面临丹江。会馆大门形似一座三开间的大牌坊,门楣上的牌匾有“安澜普庆”四个字,有祈盼船运风平浪静,平安吉庆之意,似乎还隐喻着与安庆的一份不解之缘。

  走进船帮会馆的大门,就是一座花戏楼。这座花戏楼是用巨木构成多角形构架相叠,层层向上递缩,形成一个锥体笼形结构。从舞台中央仰望,犹如急流中的漩涡,很是巧妙。全国有“花戏楼”之称的建筑只有两处,一处为安徽亳州的著名花戏楼,为南戏楼;另一处即此处,为北戏楼。记者看到此花戏楼时,立刻联想到了安庆的一些古祠堂里的戏楼,两者布局、造型极为相似,只是做工各有千秋。

  丹凤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文治告诉记者,丹凤县现有30万人口,从蔡川、栾庄、赵川和武关一直到庾岭,这一带丹凤人所操的口音被称为“蛮子腔”。据丹凤老人讲,下河人包括安庆帮,大概占丹凤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迁陕始祖墓葬证实先民来自安庆

  1月4日上午,在从商州专程赶来的刘作鹏的陪同下,记者开始走访商洛市商南县部分乡镇。该县是记者所掌握的资料显示安庆移民最多的地方。

  在商南县富水镇王家楼村的一座山上,刘作鹏领着记者来到一座古墓前:“这是我们迁陕始祖尊导公的墓,是一个父子合葬的墓。老祖宗在乾隆十九年前后带着儿子来到商南,死后父子俩又合葬在一起。”

  擦拭墓碑,所见字迹清晰可辨。碑文有“祖考刘公尊导老大人、显考刘千年老大人之墓”,立于道光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并且碑文开头就赫然刻有“公江南潜山人也”。在黑漆河村刘家庄后山上,记者看到了刘千年两房夫人的墓,其中继配“刘母郝老孺人”墓碑有“江南潜山人也”。

  这些墓碑上碑文,都是印证安庆移民迁陕史实的珍贵实物证据。

  25万商南人口七成祖籍为安庆

  在商南县富水镇王家庄村,记者在63岁的贺文龙陪同下参观了一座近年修建的贺氏祠堂。祠中有文:日春、日华、日秀三公系普兴公第十二世孙,于乾隆初年徒步由皖迁秦,居富水关。

  得知有记者自老家安庆而来,热情的安庆移民后代甚至找到了记者所住的宾馆。在刘作鹏协调下,部分姓氏的移民后代与记者在商南县委宣传部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据介绍,商南县刘、殷、张、汤、石、叶、汪、贺、胡、陈、仰、洪、桂、田、王、周、何、章、吕、余、李、操等姓都是来自安庆。

  胡中华退休前是商南县委办主任,现受聘于县史志办任副主编。他说先祖是来自桐城的胡氏兄弟三人,大约在乾隆四十二年迁陕。胡中华告诉记者,商南全县人口约25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安庆移民后代。

作者:任祥斌

[责任编辑:不详]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客服中心 | 网站招聘 | 建站服务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8 www.aq36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庆热线
Mailto:webmaster@aq365.com TEL:0556-8788365 1386660295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1.B2-20070020 皖ICP备05000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