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检仪下的“春运行李”
春运归家的行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发生着变化。其中所藏的违禁品从1990年代的烟花爆竹打火机,演变成2000年后的发胶摩丝染发剂。而现在,春运行囊中的违禁品相较于之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月27日,记者来到市客运中心站,了解我市春运的这些年,安检的那些事,违禁品的变迁史。
1990年代
人工开包检查
市客运中心站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汽车站的安检仪是于2004年才开始启用的,在此之前,车站安检一直是采用人工的方式。人工检查,不仅无法做到逢包必查,而且也很难查的严谨、仔细。“我们车站虽然从来没有发生过由于乘客携带违禁品上车而引发的事故,但是我个人感觉那个时候,肯定是有蒙混过关的。”
而在1990年代,我市春节行李中的违禁品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据该负责人介绍,由于那时的物资还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很多商品购买起来还有些许不便,所以那时很多务工返乡的人员,都喜欢购买很多新颖、漂亮,在家乡难以买到的烟花、爆竹等物带回家。此外,气体打火机也是那个年代“受欢迎”的违禁品。“像这种大批量的气体打火机我们肯定是不会让他上车的,但是根据规定,乘客可以随身携带不超过5只气体打火机。”
2000年后
摩丝、发胶很流行
2004年起,我市汽车站安检进入了X光时代,高科技的安检设备可以将每位旅客的行李“一览无遗”。记者在安检仪后观察了半个小时的旅客行李,发现每件行李在安检仪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虽然都是不一样,但却属于“正常”的颜色。而据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旅客的行李中带有危化品,那么安检仪所显示出来的颜色就会“特殊”。记者作为外行人很难从中看出区别,但车站的安检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可以立马将违禁品从普通行李中辨别出来。
21世纪后,摩丝、发胶、染发剂等造型用品走进了市民的视野,很受追求时尚的人群青睐。“那个时候,这些摩丝、发胶都是作为礼物带回家的,所以有的旅客因为我们将这些东西拦下,不让他们带上车,还表现的挺激动的,不太愿意配合,有的时候一些乘客在我们不允许他上车后,在车站一哭二闹的,我们要很耐心的跟他讲解这些危化品的危害,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很是头疼。”客运中心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10年后
不再特地购买危化品
进入2010年,安检仪下的违禁品又有了新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返乡人的行囊里所藏的危化品已经不太可能会出现类似于烟花、爆竹、摩丝、发胶等这些带回家的“礼品”了。“现在旅客行李中的危化品大多是一些白酒、机油、油漆等物,这些东西有很多并不是他们特地购买的,而可能是在之前的工作中使用的,因为没有用完,觉得扔掉很可惜,所以想着带回家接着用。”工作人员说道。
对于包装完好、未拆封的酒类,根据规定,乘客最多可以携带2瓶上车。但是对于油漆、机油,市客运中心站可是命令禁止带上车的。所以一旦安检仪查出旅客的行李中有这些东西,工作人员就会立马将行李拦下,进行人工开包检查,在找到违禁品后,会要求乘客立即对查出违禁品进行处理。而这时携带违禁品的乘客也有几个选择,“我们首先是劝他们退票,将违禁品妥善安置好后,再重新购买车票;还有一种就是将违禁品放置在我们车站专门的违禁品储藏处进行保管,等到他们节后回我市时,再来凭单据重新领走。如果乘客既不肯退票,又不肯将违禁品交给我们保管,万不得已时,我们就只有请车站派出所民警介入,对违禁品进行强制性没收。”
不过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在查处违禁品方面的工作,相较于之前要好做的多。“乘客都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毕竟交通出行,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作者:李渊
相关新闻
- 违规 18位的哥进了“学习班”(2014-1-29 19:00:31)
- 车渡船因配员不足被开出春运首张罚单(2014-1-29 19:00:13)
- 道路破损严重影响车辆通行(2014-1-29 18:59:55)
- 为了孙女,我不能倒下(2014-1-29 18:59:28)
- 焦庆国:穷不怕,只要有志(2014-1-29 18:58:40)
- 罗迎平:希望只留给坚持的人(2014-1-29 18:58:08)
- 醉驾造成闹市区5车相撞(2014-1-29 18:57:33)
- 争分夺秒 公交车上救人大接力(2014-1-29 18:57:13)
- 林场职工奋力扑火除险情(2014-1-28 20:36:40)
- 楼上漏水久未修愁煞楼下住户(2014-1-28 20: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