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储琳:茭白产业发展先行者

 

  7月15日,记者在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采访时了解到,由于找到了适宜的支柱产业,目前余畈村15个村民组、270户村民中,95%的家庭都盖起了小洋楼,20%的家庭买上了小轿车,80%的村民选择了留在家乡发展。“69岁的储琳是我们村的致富带头人。”余畈村党支部副书记朱王晗说,“他带领当地村民发展茭白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茭白产业兴起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是岳西县的真实写照。山多田少,种粮不是出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储琳找到了一条不种粮食的致富路。

  2000年以前,储琳曾种植过猕猴桃,并发明了猕猴桃自然保鲜技术。这项技术比湖北农科院专家教授的方法保鲜时间要长一个月。2000年,安庆市水生蔬菜研究所的专家找到储琳,希望他把自然保鲜技术运用在存储茭白上。考虑到茭白生存所需要的温度、水分等因素与岳西县相似,储琳突发奇想,“能不能在余畈村试种茭白?”

  很快,他的想法就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支持。但是,试种茭白需要一定面积的水田,可储琳自家的水田并不多,他想动员村里的村民和他一起干,但是村民们对这个陌生品种很难接受。“当时储琳找到我,他问我茭白可敢种?我说试试,但是被老婆阻止了。”余畈村村民储德彬说,那时经济紧张,一亩田的茭白种子要花1000多元,大家都担心血本无归。

  2001年,储琳终于动员了11户农户、凑齐了17.1亩水田试种茭白。一年后,实验大获成功,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储德彬说:“那时候(茭白)5毛钱一斤,一亩田卖到3000多元,比种水稻强好几倍。”

  “储琳种茭白发财啦!”消息在小山村里炸开了锅,原本不被人们看好的茭白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第一年只有11户村民种植茭白,第二年就猛增到200多户,不出四年,整个主簿镇7800亩水田全部种上了茭白。

  2007年,储琳的接班人王艳华成立了岳西县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58户,茭白年产量达到400万斤,产值达到1019万元,远销北京、新疆等地。

  幸福发展之路

  茭白产量剧增,让销路成了问题。2003年,茭白市场供求失衡,2004年,茭白售价跌至谷底。

  此种情形下,着急的储琳带着几个村民到全国各地跑市场。在江苏常州市,储琳发现了转机。高山冷水种出来的茭白壳薄、肉脆嫩,口感鲜甜、品质好,很受市民青睐。随后,依托常州市场,储琳很快打开了江浙市场,并辐射到了上海、武汉等大城市

  听说在家种茭白能致富,余畈村乃至主簿镇的许多年轻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创业。2007年,储琳患上帕金森病。虽然帕金森病致使腿脚不便,但是储琳始终放不下他的茭白产业,“农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技术和集约经营,要把茭白散户集中起来,搞集约集中种植,并抓紧培育茭白主打品种。”

  主簿镇党委书记产银杰说,地方发展需要敢想、敢闯、敢干的带头人,储琳是个典型;因为茭白产业的发展,该镇80%的村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空巢及留守现象大量减少。2013年,该镇生产总值1.2亿元,其中80%来自茭白产值;人均年收入达到7500元。

  2013年,该县24个乡镇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乡镇都种植了茭白,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产值2亿元。“储琳是我县茭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岳西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胡合庆评价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