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晚报民生部记者集体当瓜贩

2014-7-24 15:57:32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新闻网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夏日炎炎,又是一年西瓜上市时。大街小巷,随时随地能看到西瓜摊,在家门口买个西瓜,再平常不过了,但作为卖瓜人,却一点也不轻松。7月21日,安庆晚报民生新闻部六名记者一名实习生改头换面做了一次瓜贩,批发了300公斤西瓜,在大观区工农街体验一下卖瓜人的五味人生。

  7月18日下午 当“瓜贩子”的事前准备工作

  (见习记者 项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想法付诸实践,准备工作很重要。7月18日,大家伙商定体验卖瓜人细节,分工到个人,记者们分头行动。首先是贩卖的西瓜从哪来?记者刘惠子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很多瓜贩都是从圣埠水果批发市场进货,再到城区大街小巷出售,这下我们有进货渠道了。其次,在哪售卖?城区贩卖西瓜的摊点很多,仅玉琳路上就有不下7、8家摊贩,竞争这么激烈,要保证我们的瓜有人买,还得动点脑筋。经过记者们的实地查看,决定把摊点设在工农街菜市场附近,紧邻居民小区。西瓜和摊点位置都确定了,接下来就要解决贩卖的工具问题了:秤和装西瓜的袋子。在高井头附近有家秤店,说明来意后,店主方先生租给我们一个电子秤,在经过仔细的校准之后,又教会我们使用的方法,再去天后宫小商品市场买了一沓子扎实的塑料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7月21日早4:50  西瓜批发经历开始了

  (记者 刘惠子)7月21日清晨4点50分,记者们到达了龙眠山路,圣埠水果批发市场是距离安庆市区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早上5点20分,不少水果批发贩子已经靠在车子旁边互相聊天,打算收工了。记者在夹杂着腐烂水果气息的人群中穿梭,终于找到了一个看上去不错的摊点,西瓜的剩余量比较充足,回忆着昨晚从网上学习到的西瓜挑选功略,再看西瓜个头适中,瓜皮表面光滑、花纹清晰、纹路明显、底面发黄,应该是熟瓜。用手指弹瓜听到“嘭嘭”声,应该是新鲜的瓜。一问价格确实不便宜,每斤6毛5批。此时已经是早上5点30分,记者接到另一拨同事打来的电话,称如果再不去,卖瓜的地盘都难找了。最终决定,只要西瓜质量好,价格贵一些也行。和老板娘谈妥价格,决定批发600斤西瓜,按照每斤6毛3分钱计算,共计375元。

  趁着称西瓜的空当,记者在市场来回转悠,找到了三轮车集中的地方。有了之前贩瓜的经历,和三轮车主侃价起来要比刚刚老道一些,600斤西瓜运到城里开价50元,记者杀价30元,三轮车师傅勉强同意了。

  7月21日早5:10  卖瓜记者抢滩路边摊

  (记者 柯慧敏)7月21日,早上5点10分,城市渐渐苏醒,而此时各大菜市场里已是一片喧闹。起初记者们还为瓜的销路犯愁,于是几天前便商量选好地,将此次卖瓜的地点定在人流量较大的工农街菜场。清晨6点,正是菜场买菜的高峰期,虽然许多沿街商铺还未开门,但是沿着工农街走去,记者发现菜场东西两侧路口,一些黄金地段已经停放和摆放数量不等的农用车和地摊。一些小贩拿着板凳坐在路边吆喝,还有一些把农用车停放在路边或人行道上,黄金地块已经被小贩“瓜分垄断”,成为自己的地盘。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位置不错的瓜果点并不是谁先去了就能卖的,人家长期在那里卖的已经划分了领地。经常有些不知情商贩占错地,又毫不示弱。找“侵略者”理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为了避免纠纷,记者在靠近蔡家桥附近一处文化大舞台沿街人行道,找了一个宽约两米左右的阴凉地。记者佯装顾客找附近一些瓜贩讨教点经验,顺便打听西瓜市场的行情。随后记者将秤和塑料袋分拣摆放开来,静等一车新鲜西瓜的到来,而此时,不远处一名抱着孩子的老人正在为两家菜摊紧挨着,来的早总是把另一个人的地方占去大半争吵不休,局势迅速紧张起来……

  卖瓜印象

  在体验瓜贩子生活之前,觉得这是一件不难做到的事,可是真当自己做了瓜贩子就深深感受到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单说起早去批发西瓜也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除此之外,做生意也不容易。由于事前考虑欠佳,我们没有准备零钱,导致后来卖瓜时没有零钱找给顾客,只能临时去周边商店换。顾客前来买瓜,大家一起七嘴八舌的介绍,弄得年纪大的奶奶头疼,旁边的菜贩好心提醒“你们只用一个人介绍就行了”。最让我们尴尬的是,一位顾客把手机放在秤上称,0.08千克,问我们是多重,我们算了半天也没算明白,还是周边卖花的大姐说了“1.6两”,令我们羞愧不已。   项珍

  卖瓜印象

  报道过很多行业的劳动者,但采访和自己去做完全是两码事。在夹杂着腐烂水果味的市场里,脚踩烂泥巴,挑选西瓜;在嘈杂的农贸市场附近顶着烈日满口叫卖;从担心我们这样的生手卖不出几百斤的西瓜到最终销售一空时的喜悦;从往口袋里不停装钱的收获感,到最后盘账发现因为各种原因居然没有赚钱,所有的人哗然一笑。但笑过之后开始思考,7名记者和实习生合力在做这一个瓜贩每天要做的事情,面对亏本的买卖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如果是真的瓜贩,会是怎样糟糕的心情。

  也幸好我们不是真正的瓜贩,我们可以做的便是尽力还原高温下最艰苦环境当中一群劳动者的不易,当明天早晨出来的报纸递到很多读者手中时,大家能和我们一起感同身受。   刘惠子

  卖瓜印象

  “西瓜包熟包甜不熟不甜包换……”这熟悉的叫卖吆喝声,想必每位市民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真的站在大庭广众之下,向人群推销瓜,必须要有勇气和谋略。刚当上瓜贩,记者们铆足劲儿,看见有人路过,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谁知,路人却被我们这股热情劲儿吓怕了,非但没买,反而往后直躲。后来小伙伴们转变策略,由一人负责推销。不到十分钟,已经销出去三个瓜。但是因为天气炎热,大家的额头上,汗滴往下直掉。其实,琢磨一上午的生意经,一是感慨瓜农不易,且卖且珍惜;二是瓜要想卖的好,不仅要保证瓜的质量,还要做生意实诚,当然琢磨对市场也很重要。同样,因为占道经营、环卫保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摊贩给城市管理造成了困扰。但是设立临时摊点叫好不叫座等相关问题,也给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出了一道难题。   柯慧敏

  7月21日早6:34  出摊不到五分钟卖掉第一个瓜

  (见习记者 查灿华)摆好所有西瓜时,已近6点半。记者们开始吆喝:“卖西瓜啦,新鲜的山东大瓜。”陆续有路过的人前来问价,最初的定价是一块钱一斤,大概是价钱有些高,问过价的人扭头就走了。记者们重新商议后决定定价8毛钱一斤,降价后立马就有了生意。6:34一位大姐买了第一个西瓜,重10斤。

  随后,前来问瓜和买瓜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买瓜的人大都很挑剔,先是仔细问了一番,“这是哪里的瓜?”“甜不甜?”“多少钱一斤?”等等,又反复翻看、拍打西瓜,称的时候,有人对电子秤不放心,一定要自己来看。有一位大叔买完西瓜后还拿出自己的手机在电子秤上做测试,确定电子秤是准确的之后,他又挑了一个更大的西瓜。大多数人买瓜最看重价格,问完价格之后,他们发现比附近摊子卖得贵就不会买。经常买西瓜的人就懂得看西瓜的品相来买瓜,他们看到西瓜头部绿色的瓜藤就知道这西瓜够新鲜,价格都没问直接挑好了就称,有好几个人一下就买了俩。若是年岁较大的爷爷或奶奶来买瓜,记者们还负责送货上门。

  在7:00~7:30时生意最好,半个小时卖出了20个瓜,买瓜还要排队等着称。之后是问瓜的人多,买瓜的人少。不过在8点左右再次迎来卖瓜小高峰,半个小时卖出了12个瓜。有附近摊贩看记者这边卖瓜生意好,就装作是买瓜人,试图以低价收购西瓜,前后共来了四次,不过都被记者们果断回绝了。

  7月21日早7:30  收钱也是门学问

  (见习记者 程呈)因为经验不足,提前没有备好零钱是记者们的一大失误。第一个瓜卖出后,大家才意识到零钱的重要性,纷纷在钱包里、兜里搜刮,终于凑出了十几元零钱,一元和五毛硬币尤为紧缺,抱着侥幸的心理大家想先卖着瞧瞧。

  七点刚过,第一个卖瓜高峰来得太突然,大家都忙着招呼客人,本来负责“打杂”的记者还没反应过来,就不知从谁手中接过钱袋立马就收起钱来。这时的钱袋里已经装了不少纸币,十块、五块面值的都有,就缺硬币。七点过后这半小时卖瓜高峰,顾客一个接一个,虽不能说钱收到“手软”,但记者却有些许手忙脚乱,找钱不利索。一连卖了好几个瓜后,趁着空当记者赶紧到附近小店换零钱。怕老板不愿意,进店后记者冲店老板一个劲儿笑,“老板,能给我换10元零钱吗?”意外的是老板人出奇的好,笑呵呵地说,“当然可以,不过要等会,这大早上第一笔生意还没做,等做完第一笔我就给你换。”记者听完大腿一拍说,“老板这简单,第一单生意我给您做了,我买瓶矿泉水,您给我换零钱。”拿着换好的九块钱硬币,记者重回“岗位”。之后为了方便找钱,卖瓜空闲时记者将纸币重新按面值归类叠好,再找钱就方便多了,不像之前“大海捞针”似的乱翻。

  7月21日上午9:30  算总账发现卖瓜赚钱真的不容易

  (何舜 李大永)上午9点多钟,西瓜已经销售的差不多了,记者们开始盘算起今天这趟生意的收支情况。此次记者体验卖瓜活动一共批发了600斤西瓜。进价是0.63元一斤,售价是0.80元一斤。6点34分,一位阿姨花8元钱买了一个10斤的西瓜。卖瓜取得开门红。7点至7点30分是销售高峰,一共卖出去20个西瓜。截至9点07分,近600斤西瓜销售一空。这时候同一条街上的瓜农还在辛苦摆摊。

  事后算一笔经济账。除去记者和实习生送货的人力成本不算,成本主要包括批发西瓜的钱375元,租用运输西瓜的电三轮货车的钱30元,租用电子台秤和购买塑料袋的钱10元,以及买早点的钱,买矿泉水的钱和几位记者临时垫付的零钱等等。收入主要是近600斤西瓜的销售所得,数了一下大概是495元左右。记者比较了一下,刨掉各项成本,此次活动的盈利只是一个西瓜。根本谈不上大家分红。通过亲身体验,记者感觉瓜农赚钱真的不容易。首先,卖瓜需要跟一条街上的瓜农竞争。有的瓜农总以一种冤家的态度屡次来挑衅。他们的零售价格无形中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比如工农街西瓜最贵的一斤卖0.80元。而记者批发的金星西瓜在超市一斤卖1元才有赚头。在工农街一斤卖0.80元很不划算,即使这样一些市民还嫌贵。此外,瓜农还要控制成本,不能像记者这样买水喝,送货上门以及切一个西瓜让人品尝。而记者最多只是忙了半天,瓜农却要坚持整月。

  卖瓜印象

  第一次卖瓜,虽然生意不差,不过最终结算时发现并没挣到钱,勉强够收回成本。事后也有反思,究其原因,一是经验不足,二是本也不是奔着挣钱去的。一开始怕瓜不好卖,也想着本就不是奔着挣钱来的,就把西瓜价格从1块钱一斤降到了8毛钱一斤。瓜好又便宜,自然卖得快,并没费多大功夫,两个多小时就卖完了600斤瓜。

  卖西瓜时,记者们很是“豪爽”,零头直接省了,9.9元的一个瓜我们只收9.5元。而对于以此为生的瓜贩来说,显然不能这么卖。我们7个人卖四十几个西瓜,买瓜的人稍微多点就手忙脚乱。而瓜贩们在高温天里往往一卖就是一整天,实在难以想象在热气腾腾的午间他们是如何熬过来的。  查灿华

  卖瓜印象

  整个过程下来,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两位买瓜的顾客。

  首先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蹲下来一边挑瓜一边嚷嚷,“昨天还在你们家买7毛一斤,今天怎么就涨8毛了啊。”今天是记者们第一次卖瓜,大家听完都暗自偷笑没有揭穿,怕她一不高兴就不买瓜了。第二位给记者留下印象的是位60、70岁年纪的老奶奶,她似乎对价格不满,问完就准备离开,记者们递上一块切好的西瓜让她尝尝后,老奶奶态度一个360度大转变把记者们都逗乐了,她不仅说要买瓜,还为我们向一旁的顾客打起免费广告。    程呈

  卖瓜印象

  记者在工农街体验卖瓜,一位买瓜的75岁老奶奶家住石化二村。记者在送瓜的路上跟她闲聊。发现从工农街转蔡山路再转油化一路,一直到她家小区门口,没有见到一个卖西瓜的。她家周边也难见菜市场。此外,老奶奶出门也不方便,她说每天走到白鳍豚天桥才能坐上公交车。上述一系列原因使得老奶奶平素买西瓜都买个小的,不是吃不了,是路远拎不动。

  还要说到一个关于公平秤的问题。记者发现买瓜的人一般都是中老年人,此外还有孕妇和带小孩的妇女。这些人在买西瓜的时候很少看秤。记者21日卖了将近三个小时的西瓜,只有两、三位顾客看了记者的电子台秤。可以说,一旦有瓜农在秤上做手脚,这些市民很容易蒙受损失。  李大永

  

  “阿姨,您的西瓜请拿好。”

  

  一位顾客正品尝西瓜的味道

  

  记者在电子秤上给顾客称瓜。

作者:程呈 柯慧敏 刘惠子 项珍

[责任编辑:不详]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客服中心 | 网站招聘 | 建站服务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8 www.aq36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庆热线
Mailto:webmaster@aq365.com TEL:0556-8788365 1386660295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1.B2-20070020 皖ICP备05000670号